“重症患者可能已存在低氧血症,但未必有临床表现,我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沉默的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家要留意下。”
“肺部影像学是观察疾病进展的重要依据,我们可以在CT上观察到蛛丝马迹,可以予以关注。”
今天傍晚,一场特别的“云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举行,交大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专家身处医学院主场及武汉金银潭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抗击疫情一线,他们与意大利多所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专家“云见面”,分享新冠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发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先群教授任会议主席,他在开场致辞中谈到,“当下,中国和意大利都经历着新冠肺炎的严峻考验,目前中国的疫情已呈现持续向好态势,我们非常愿意将抗击新冠肺炎的治疗经验分享给意大利同行,相信通过彼此分享和共同努力,必将携手战胜新冠肺炎这一全人类的敌人。”
紧接着的主题报告,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主任委员瞿介明教授率先做了题为“中国新冠肺炎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的报告。他从临床表现、诊断测试、放射特征和病症进程四方面详细介绍了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和采取的对应疗法。他还谈到氧疗对患者救治的重要性。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教授、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院重症医学科徐燕主管护师分别就重型、危重型新冠患者的救治要点做了临床救治与护理方面的介绍,分析了新冠肺炎重症的早期识别标志、轻症转重症的预警指标及对应救治策略,并从重症医学角度提出了应对重症肺炎的通气策略、脏器支持等治疗路径。
皋源教授、徐燕护师目前均奋战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新冠患者的重症病区。皋源教授还向意大利同行分享了几个他与团队成员对上海的重症病例的发现,包括:重症发生在患者入院一周左右,重症患者不一定有发烧甚至可能不发热,此外,重症患者可能已存在低氧血症但未必马上有临床表现,他们称此为“沉默的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再度提示早期识别非常重要。
会议还连线了目前正身处武汉金银潭医院的上海首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领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郑军华教授,他分享了“中国武汉新冠肺炎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的报告。郑军华教授谈到,从武汉的重症病例看,高龄与呼吸窘迫综合症及由此引发的死亡风险增加都是相关的,提示了ECMO、呼吸机、CRRT(床旁血液透析)等生命支持手段在应用时间点上需要“更早”。
“从目前意大利的情况看,ECMO使用比例还很低。”“我很担心新冠对肾脏的打击,诱发AKI(急性肾损伤)。”意大利医学专家一边聆听中方专家的介绍,一边提问或分享观点。
“我非常感谢中国同行的分享,目前我们这里的发现与中国专家的表述基本相符,这点很重要。”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医学院肾脏学教授、意大利维琴察圣博尔托洛医院肾脏科透析与移植科主任Claudio Ronco还谈到,在救治中已注意到炎症因子风暴现象,已开展CRRT等手段减少重症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
临床诊断、危重症救治、死亡因素分析……中方专家以详实案例向意方专家介绍了中国医务人员在抗击疫情中的发现。提问交流环节中,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毛恩强教授、谢青教授,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俞卫峰教授、倪兆慧教授等还就重症患者的多脏器保护、病毒引发的肾损伤等问题分享了观察所得。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都灵大学医学院、维琴察圣博尔托洛医院、普拉托医院等地的多名意方专家在各自的办公室加入了这次“跨国云会议”。短短一个多小时的会议充分传达了“疫情之下不分国界,共克时艰”的信念。
据悉,“中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学术研讨云会议” 是应意大利驻沪使领馆科技参赞邀请促成,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主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院发展研究院承办。上海交大医学院表示,将继续积极搭建合作桥梁,鼎力支持“抗疫”事业,还将应邀和法国、美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分享交流疫情防控经验,为战胜新冠肺炎的目标贡献力量。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交大医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