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是上海防疫线上的重要一环。
上海目前设有117家发热门诊,相较1月22日疫情爆发之初的110家已有“扩围”。据记者获知的最新消息,未来,上海发热门诊“版图”将在现有基础上再扩容!
眼下,上海市卫生健康委部署已启动新一轮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督导工作,继续做实、做强发热门诊。
记者走访多家医院注意到,发热门诊的相关硬件与理念在同步升级,各大医院对“发热病人”的警惕正逐步植入医院的每个窗口,这是因为,疑似病人,第一站跑的未必是发热门诊!
从市区到近郊,跑出发热门诊扩围“上海速度”
位于临港新片区的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发热门诊,是上海大型医院全新升级改造的发热门诊之一。2月27日,改建后的六院东院发热门诊留观病房竣工交付。这个按上海防疫工作最新要求布局的发热门诊与留观病房,从选址到竣工交付,仅用20天,跑出了“临港加速度”。
1月22日上海公布了最初的110家发热门诊,几乎与此同时,各大医院启动了发热门诊的“加速度升级改造”。
除夕,瑞金医院用三天完成了发热门诊改建,此后又用了七天完成“发热门诊观察室”扩建,真正实现挂号、检验、检查、取药、治疗、留观“六不出门”。
同仁医院是上海第一家接诊新冠患者的医院,1月18日就改造了发热门诊,仅用三天就充实完善了设施,打响了上海“抗疫第一枪”。
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是距离浦东国际机场最近的综合医院,承担着浦东东部80万百姓的健康,也担负着守护上海“东大门”健康的重任,通过全院协调,基建科紧急改造了发热门诊区域,目前已开设出三个发热观察区,共33张床位。
▲市一医院上线5G标准发热门诊(医院供图)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江院区,5G标准发热门诊于3月3日正式开始接收患者,搭载5G技术的各类医护机器人悄然上岗,助力医生实现远程查房与会诊,并承担起病房内的送药、送餐、消毒等工作。
“体温心率看起来不错,你现在感觉如何?还有咳嗽吗?请把听筒放到肺部,我来听一下呼吸音。”走进市一医院发热门诊会诊中心,一位呼吸科医生面对着4K高清的显示屏戴上了蓝牙耳机。
屏幕另一端是一位在隔离病房内接受医学观察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只见他在护士的指导下,将听诊器的听筒放在肺部,呼吸音清晰地传入呼吸科医生耳中。结合之前屏幕上显示的实时体温、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医生很快完成了一次远程查房。
作为医生的“替身”,智能医护机器人部署在隔离病房内,可以将隔离病房患者的心音、肺音实时传递给隔离病区外的医生,助力医生实现远程查房与会诊。
▲图源:市一医院
从市区到近郊,从市级医院到基层医院,上海不仅跑出发热门诊扩围“加速度”,还不断将发热门诊“做实、做强”。上海的发热门诊已均按“五不出”(挂号收费、检验、检查、取药、治疗)要求建设,对院感控制、医疗废弃物处理亦有严格要求,全市还有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门诊实现24小时开启。
发热预检台出现多语种流调表,严守防线落在每个细节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的发热门诊设在医院大门外的东侧,上午9点,在一位护送专家的陪护下,一对母女被引导至这里。按响发热门诊外的门铃,很快门被打开,身穿防护服的“大白”将女孩迎了进去。
“她的体温接近38℃,流调显示她曾去过某一确诊病例涉及场所,保险起见还是到这里做更为详细的检查。”待开始检查后,“护送专员”才离开。跟随他,记者来到华东医院急诊,患者不算多,戴着口罩三三两两排着队,等待体温检测,填写流行病学调查问卷,过了急诊发热预检这关,方可进入急诊诊疗区域。
▲图源:华东医院
记者发现,在发热预检台上放着英文版、日本版流调简章。“疫情刚开始时,我们就推出了针对外国患者的版本。”华东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殷晓菁解释,护士们发现接诊过程中偶尔碰到外籍患者,如此方便沟通,更为了不遗漏防守细节。
上周,华东医院急诊来了一对70多岁老夫妇,预检测出老先生体温达37.8℃。老夫妻说不清情况,也没有手机。护士当即拿出特制版问卷,一查发现,夫妻俩曾前往日本、美国等国探亲,2月底回到上海,不久老先生便发烧了。
护送专员当即将其送往发热门诊。“幸好是虚惊一场,老先生只是尿路感染引起发烧。”殷晓菁说,这一贴心小举措既方便患者,也有助于守护更多人的安全。
不仅如此,“一人一卡一口罩”在各大医院被严格落实,身份信息“一查到底”成了大家的共识。
随申码、流行病调查承诺书、多次测体温,如今看病似乎要穿越好几道防线,层层把关只为不放过任何可疑病例。
“一旦发现迹象,将由专员引至发热门诊,为其完善相关检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曾玫说,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重症医学科、呼吸科等多名专家组成了问诊团,守护发热门诊。
做实发热门诊,硬件与理念同步升级
实地走访发热门诊会发现,发热门诊的接诊量相较一个多月前明显下降,但对“发热”的警惕正扩展到发热门诊之外。
“Show me your Passport,thanks.”(请出示护照,谢谢。)别怀疑自己的耳朵,这是记者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目睹的一幕,一排“海关式”流行病学调查窗口,所有人问诊前,得先过流调这一关,遇外籍人士,流调人员已开启英语模式。
“阿姨,刷一下身份证,过去14天离开过上海吗?”“爷叔,刷一下医保卡,最近有没有咳嗽、气急不舒服?”早上10点多,尽管所有人进入中山医院门诊人员都经过了门口红外体温检测、出示“随申码”等步骤,但到了流调窗口这里,在医保卡、身份证现场刷出身份信息的基础上,流调人员依旧会对每一个人询问重点地区、人员接触史。
在近期日门诊量在8000多人次的中山医院,每个流调人员一天要重复如此“灵魂拷问”800多次,一旦认为可疑,就“移送”流调总负责张新萍“复审”。
“复审”认为可疑,交由专员护送到发热门诊。“如今,每天大约送20个病人去发热门诊,之前高峰时一天要送45个。” 张新萍说,疑似患者来医院未必跑发热门诊,但流调窗口是进医院的“必须打卡点”,“守好这道线,就是守好了大家。”
这也是很多发热门诊负责人的共识。1月22日,上海公布110家发热门诊医疗机构名单,当天全市发热门诊就诊人次逼近一万大关。
一个多月来,随着群防群控的成果显现,上海发热门诊的接诊量趋于平稳,这个特殊“门诊”走向更深刻的内涵建设。
“发热门诊硬件标准化建设不难,更关键的在于整座医院对发热病人的警惕,这涉及医院所有人员的培训,形成发热警惕意识与相关上报机制,不仅仅是对医护人员自身的保护,更是对大众的一种守护。”瑞金医院急诊部主任、发热门诊负责人高卫益称。
作者:唐闻佳 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除注明外,均为唐闻佳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