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援鄂第47天,武汉,晴天。
今天,我们组那个新冠肺炎合并气胸的病人出院,天公也作美。从昨天开始,我们就在为他的出院做准备。我写出院小结,打印出来后让熟悉地形的刘组长去敲了医院的公章,在医院的内网上填报好出院申请(特殊时期的流程,需要医务处联系社区,社区把病人接到专门的隔离点)。护士为他准备好了制氧机,先试用,后续给他带回去。
刘组长建议,这是我们组救治最成功的病例之一,今天大家应该一起进隔离病房跟病人来张合影。想到今天休息还要坐班车赶到医院,然后出医院就得从头洗到脚,太浪费时间,思来想去我还是没去医院合影。
这个病人是我们全组手心里的“宝贝”。他40多岁,2月初转到我们重症病房,来的时候口唇发紫,严重缺氧。我们给他上了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接下来他又出现了肝功能衰竭,我们赶紧给他加强保肝。好不容易从无创呼吸机改成了高流量吸氧,肝功能也逐渐好转了,病人又出现了自发性气胸,右肺压缩了80%。
没办法,当时只能给他放置胸腔闭式引流。肺张开了,胸引管也拔了,没过几天,病人又出现了气胸,接下来就是我在隔离病房的第一次独立操作,800毫升的气体是我一针筒一针筒抽出来的。记得当时我一边抽心里一边嘀咕,“姐抽的不是气体,姐抽的是新冠病毒!”这种穿着隔离服操作的艰难和浑身闷热汗湿的感觉我会记住一辈子。之后病人总算是太太平平的一天比一天好转,再也没有发生任何突发事件了。他的拆线也是我帮他拆的,还对他进行了戒烟宣教,所以记忆特别深刻。他的整个治疗过程让我们全组“如履薄冰”。
今天,他要出院了,我们由衷高兴。重症病房的患者出院,不能像方舱医院的患者那样载歌载舞,因为病人还是比较脆弱,来不得半点折腾。但我们祝福他的心是一样的,出院那天合个影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了。看到工作群里他和周教授、刘组长等我们小组成员的合影,我心中羡慕,小心翼翼把这张照片珍藏起来。
病人出院后还需要到隔离点休息两周,我们嘱咐他要继续坚持呼吸康复锻炼。住院与出院患者都要进行呼吸康复锻炼,可以帮助改善呼吸困难的症状,促进早日康复。但是从轻病人到重病人,采用的训练方式有所不同。
为了让病人有更好的积极性,二组来自中山医院的蒋教授就把他们病房一个房间的三个病人积极地调动了起来。三个病人都是退休知识分子,都住院一个多月了,病情在逐步好转中,枯燥和长时间的住院生活让他们烦闷。蒋教授给这三个病人分别按上了头衔,一位鼻导管吸氧的做组长,另一位鼻导管吸氧的做副组长,最后一个高流量吸氧的患者因为只能卧床,做组员。三位同志互相监督,做呼吸康复锻炼,看各自是否合格。这样既鼓励了病人,可以充分调动病人康复训练的积极性。
晚餐时,徐老大贡献出朋友从上海寄来的枫泾丁蹄,我们请餐厅的大厨帮忙切好装盘,晚餐时所有的伙伴们都分享到了美味。刚吃完饭,下班回来的同事带回了金银潭医院发的半成品麻辣小龙虾,马上请餐厅大厨加工。于是,为了这美味小龙虾,我们戴着口罩在餐厅坐等20分钟,看样子大家再忙再累也不愿辜负这美味的小龙虾啊。
作者:查琼芳(上海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队员、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