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数年,在忙碌的工作环境中,时常觉得自己像个旋转的陀螺,也似乎忘记了初心。最近想起自己刚进临床时遇到的一个患者,她已过世,出于对逝者的尊重,就叫她小静吧。
第一个病人:爱笑爱吃糖的女孩
大概五年前,那是我独自接管的第一个病人 。
初次印象,这个小姑娘很瘦,19岁大学生,外地人,父母双方在家务农,家中独子,父母的骄傲。如果还能说印象深的,估计就是她的一口白牙和爱笑的眯眯眼。
但入院诊断是卵巢肿块:颗粒细胞瘤可能。
她很开朗,准备手术前,每天都会在走廊上散步。看到忙晕的叶子医生,还会偷偷走过来,递上甜甜的棉花糖。
爱笑爱吃糖的女孩子,刚进入心仪的大学,人生才刚刚开始,等待她的却是无尽的未知数。
她的肿块很大,有7-8cm,消瘦的她全身上下估计只有肚子那里是胖的。
从未想过会出现的变故的她,以为开完刀就可以继续上学了,可是命运和她开了个玩笑。
手术无法切干净她的肿块
手术之后病理结果提示:幼年性颗粒细胞瘤伴腹腔弥漫性转移病灶,单靠手术无法切除干净 。
可能普通人无法理解,这个结果有多严重?
颗粒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具有恶性潜能(即能够转移)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占全部卵巢恶性肿瘤的2%-5%。颗粒细胞瘤有两个亚型:成人型和青少年型。成人型最常发生于中老年女性(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0-54岁),占这类肿瘤的95%。
青少年型占所有颗粒细胞瘤的5%,通常在青春期前发生,因此更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女性。青少年型的增殖速度通常比成人型快,如果肿块是局部的,完全切除可能实现长期控制。
但是,弥漫性肿块,就像小静这种无法完全切除 ,需要后续放化疗,结局通常不是很理想。
颗粒细胞瘤通常表现为巨大肿块,平均直径为12cm,其实在对女性行腹部或妇科检查时就可以发现无症状包块。
写到这里,我也非常想强调,女性无论年纪大小, 都需要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包块一定要及时就医。
那张卡片上写满了迷茫
手术后,小静得知了自己的情况,她在病床上虚弱地躺了两三天。我看着她的气色一天天更差,体型一天天更瘦 。查房的时候 ,她看到我还会露出她的小白牙 ,可是她的眯眯眼不再感觉出笑意 ,总觉得有点忧伤和无助……
在医院呆了一周,预约好下次化疗的时间准备出院时,她送给我一张贺卡 ,嘱咐我等她离开再打开 。
本来就160的小个头 ,瘦得像根竹竿,估计连80斤都不到。看到她在父母的搀扶下一步步离开医院 ,我心中凄凉一片 。老天爷就是很不公平,这么阳光灿烂的少女 ,却过早地接受了世间的残酷。
惋惜过后,不得不马上投入到繁忙的临床工作中 ,竟完全忘了贺卡。直到一天早查房的时候, 我看到小静的妈妈来医院开证明。
“估计想要报销什么的?” 我想。
“小静如何 ?啥时候可以化疗 ?”我赶忙问。
却得到小静回家后第二天就自杀了的消息……
此时我才想起那张卡片,翻开它,字里行间充斥着迷茫...
当她永远地离开了
如果我早点看到去劝她安慰她,可能她就不会自杀。我不是没想过这样的可能性,但是似乎又是在自欺欺人。
小静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姑娘,没有太多社会阅历,对疾病的不充分认知,内心的绝望,没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 ,她最终只能选择用最简单的方式结束躯体以及内心的痛苦 。
这件事之后,我自责了很久 。如果当时我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小静,如果我及时打开卡片,给予帮助和心理调节,是不是结局就不是这样?
那也是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医生应该帮助的不仅是躯体的疾患,还有心理的疾患。
总是去安慰
几年后,我的另外一位患者 ,情况则相反。那是个时髦的上海老阿姨 ,一年前诊断出卵巢癌 ,期别较晚 ,因此手术化疗后没多久再次复发 ,又补充做了次手术 ,加做了化疗 。
这位阿姨性格直爽 ,积极开朗 ,索性理了个光头 ,买了个炫酷的假发套 ,每次来院化疗前的都精神抖擞 。
可是化疗后的她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 。
脱下了假发和精致的妆容 ,加上化疗导致的顽固性呕吐 、食欲欠佳 、全身酸痛 ,一下子像苍老了十岁。她老伴身体貌似也不太好 ,偶尔会陪她过来 ,但是大部分时间是她一个人 。
她的子女很有出息 ,都在国外 ,之前手术的时候来过一次 ,之后再也没来过,一个人的时候她显得很落寞……
因此,工作之余,我会抽空陪她唠嗑。有时候阿姨躺在病床上还会给我看她年轻时候的照片 ,神情柔和地说着老伴当初追求她的美好回忆 ,大都时候我都只是个倾听者,也许此时的陪伴就是最好的关怀。
就这样,我陪伴她度过化疗的两天 ,出院时和她约好下一次化疗 。以后每个月都可以看到坚强乐观的老阿姨准时赴约,我亦很欣慰 。
在面对病魔时,医生最愿意看到的是,在自己的帮助下患者积极向上,坚强对战病魔。
再后来,我去考了ACI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未来无论是面对产科的产后抑郁 ,还是妇科肿瘤患者,有时我们能做的是治愈,但时刻需要的是帮助和安慰。
作者:叶丹(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妇科肿瘤住院医师)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