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准备享受美好的退休生活,结果传来了“不小心滑一跤就骨折了,而后卧床不起”的消息……“老姐妹”群里,时不时会传来这样的消息,不禁令人惋惜。
与心血管、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相比,骨骼的健康问题确实容易被忽视。我们常常误解,变矮了、背驼了、腰酸背痛、走路不利索只是变老的自然现象。殊不知,这些现象非但不“自然”,而是一种疾病可能带来的症状。这就是骨质疏松症。
今天是世界骨质疏松日,疾病日的存在旨在呼吁全社会对这类疾病引发足够的重视。昨天,在“海上名医”主办的骨质疏松症科普宣教活动上,上海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诊治专家谈到,50岁以上尤其是女性务必警惕,这种病会悄悄找上门。
骨质疏松症素有“沉默的疾病”之称,因为骨质的流失并非一朝一夕形成,最先体现的是骨密度的下降。 研究表明:男性不同部位的骨骼均在20-29岁达到骨峰值;女性股骨颈和全髋在20-29岁达到骨峰值;腰椎在30-39岁达到骨峰值。40岁开始,骨峰值开始下降。尤其到了50岁以后,低骨量率和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明显开始增高。
“与人们年轻时注意储蓄,年老时拿出来花类似,骨量也像一座银行,年轻时注意储存,年老时才有余量拿出来花。”专家形象地说。
在上海的骨质疏松日科普宣教现场,静安区的退休阿姨们展示踢踏舞表演
在中国,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50岁以上人群中,平均每10个人就有近2个人患上骨质疏松症;65岁以上人群中,1/3的人不可幸免。
2018年公布的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0岁以后低骨量率和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开始增高,主要与年龄增大所致的性激素水平下降密切相关,而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尤为明显,因此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
其中,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50岁以上女性患病率达32.1%,65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更是达到了51.6%,超过人群一半。这主要是由于女性在50岁以后多数进入绝经期,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骨量开始出现大量丢失。
可以说,骨质疏松症在中老年群体十分普遍,但却因为不受重视,没引起足够警惕。
骨质疏松症看似稀松平常,但“一出手便惊座四方”,是导致疼痛、骨折并危及生命的潜在因素。许多中老年人直到一不小心骨折了,才发现自己患上骨质疏松症已久。
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发布的数据,全球超过50岁的人群中,1/3的女性和1/5的男性因骨质疏松症引发脆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也是老年患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发生髋部骨折后一年内,20%患者会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致残。
更可怕的是,即使出院,因为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患者也可能丧失独立生活自理能力。一半的骨折患者不久后会经历第二次骨折,60%的患者在一年内再次入院。在中国,髋部骨折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9-24天,超过了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或心脏病治疗。
在很多人眼里,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专利。但研究表明,现代人缺乏运动、日晒减少,低骨量人群庞大——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为32.9%,50岁以上人群低骨量率达到46.4%,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可以说,骨质疏松症已不再完全是“老年病”,作为家庭重要经济支柱的中年人也难免“中枪”。
对抗骨质疏松并不难, 高危人群需要加强警惕。尤其是那些曾经有过骨折史的朋友们,需要尽早做好预防工作。因为,存在骨质疏松问题的人,一旦骨折一次,再次骨折的几率就提升了86%。
此外,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还包括老龄,女性绝经后、母系家族史(尤其髋部骨折家族史)、低体重、性激素低下、吸烟、过度饮酒或咖啡、体力活动少、饮食中钙和维生素D缺乏等人群。对这些高危人群来说,定期接受骨密度检测,及早发现骨质疏松症,并及时进行个性化健康干预非常重要。
作者:唐闻佳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