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在上海的卫生健康系统里,有一大批在祖国怀抱里成长的专家名医,他们热爱祖国的医学事业,关爱患者,刻苦钻研医术,为祖国医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根据国家卫健委与上海市实施“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有关精神,与文汇报共同推出“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大型征文活动。本次活动获得社会各界广泛支持,来稿众多,本报选登优秀作品刊发,希望这些共和国名医的成长经历、爱国奋斗故事成为广大青年医生学习的楷模,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建功立业新时代。
曾民德,博士生导师,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附属仁济医院药物临床研究机构主任、上海市脂肪性肝病诊治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肝病研究室主任。1992年起任博士生导师。他致力于消化内科特别是肝脏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代谢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及其并发症以及药物临床试验等领域作出卓越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采访曾民德老师,最先感受到的是他言谈举止之间自然散发的儒雅之气,回答每一个问题前,他都会微微停顿、细细推敲,再用严谨流畅的语言娓娓道来。曾老师很有文艺风范,听古典音乐、读文艺诗篇、与弟子聊天,是他人生的三大享受。
音乐家摇篮里开启的医学梦
曾民德提及故乡时,仿佛是在向人描述一方心中永远的净土。“我出生在厦门鼓浪屿,有着‘钢琴之岛’的美称,那里的景色总是让人神往。”鼓浪屿独特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他说,鼓浪屿经受过鸦片战争的炮火,也承受过日本近百年的统治。经历过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让曾民德开始意识到国家之于个人的重要性,也体会到一个人只有同时拥有了‘身’和‘心’的健康,才能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而在1955年报考上海第二医学院医疗系,立志成为一名医生,正是曾民德对自己人生价值——追求身和心的健康的实践。用自己的医技让更多的人得到身的健康,并以健康之躯去追求心的健康,这是他在成为一名医学生时为自己立下的目标。于是从鼓浪屿这个“音乐家摇篮”里走出了一位杰出的医生。
曾民德喜欢读诗,对艾青与臧克家的作品尤为喜爱。他说读诗能为他的思想增添灵感,也让他对如何当一个医生思考得更为深刻。
曾民德也能作诗,在从医执教50年之际,他写下了自己的处世哲学:“人要做树根/默默地埋在土壤里/春夏秋冬与世无争/无私奉献/让高树挺立/枝叶茂盛”。
曾民德希望自己能成为深埋于泥土的树根,成为大树营养的给予者,成为繁茂枝叶的支持者。他确实也做到了,作为给予者,他治愈了一个个肝病患者,实现了肝纤维化的非创伤性诊断。作为一个支持者,他培养的杰出弟子如今在各自的岗位上都成为了佼佼者,他自豪地说,这些弟子是他人生最大的财富。曾老师就好像身披白袍的诗人,诗意地工作着、传授着、生活着,以己之力,在医学的道路上帮助更多的人,感染更多的人。
五十载锲而不舍钻研医道
曾民德已在附属仁济医院度过了50多个春秋。自1960年由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后,他便奋斗在仁济医院的临床第一线,担任系统内科和基础内科助教。
提起黄铭新和江绍基两位恩师,他仍然十分激动。他说这两位老师过硬的临床技术和人格魅力都对他以后的行医生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让他获益匪浅。他在黄铭新教授的身上看到了锲而不舍、敢攀高峰的精神,又从江绍基教授处体会到了什么是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当他选择往消化内科特别是肝脏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向发展时,这两位恩师也给了他很多的建议和极大的鼓励。
锲而不舍的同时也要善于思考,两位恩师的教导,让曾民德既激励新的科技发现,更倡导临床求实,并且一直在身体力行,毫不懈怠。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腹水浓缩回输,主编了我国第一部《肝脏与内分泌》专著。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他所投入的精力、所保持的热情都值得钦佩。
上世纪90年代初,曾民德赴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生物分子工程部及Ludwig肿瘤研究所,作访问学者1年。被问到这段海外经历带给他最大的收获时,他毫不犹豫地谈到了转化医学的理念。曾民德在自己的医学研究中也是按照转化医学提出的4个“P”(预测、预防、个体化、干预)的原则进行的。
曾民德领衔的项目“肝纤维化显型表达与非创伤性诊断和临床干预”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提到这项荣誉时,他坦言当初选择这样的课题与转化医学带给他的启发是密不可分的。
行医六字诀:爱心、本领、实践
一个医生应该具备什么素养?对于这个有些笼统的问题,曾民德片刻思考后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行医五十余载,我一直坚守着我的六字诀——爱心、本领、实践。”
新药托伐普坦计划进入中国,曾民德作为评估专家,最先提醒自己的一件事便是要站在病人的立场上去思考。虽然托伐普坦片主治临床上显著的高血容量和正常血容量低钠血症,适用于肝硬化的患者,2009年已经在美国和欧洲上市,但这种药物由日本大冢制药公司开发,价格非常昂贵,小小一粒就要200多美金。
评估中,曾民德表达了对价格的关切,他希望能通过努力让此类药物以最佳状态进入中国,切实帮助那些肝病患者,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不造成经济负担。他把对病人的关心渗透到了自己工作的方方面面,没有对患者深沉而真实的爱是难以办到的。他却动情地说正是因为与病人的接触,才让自己找寻到了生命的乐趣。
在他看来,本领是医学生转变为医生所要具备的硬性指标,只有充分掌握了医学技能才有可能去解除或缓解病人的痛苦。然而只有“本领”,却犹如在激流中单浆划船,成效微薄,想要将浑身的治病本领真正运用到临床中,没有实践的坚持和经验的积累是永远无法达成的。而积累经验靠得不仅是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在与患者面对面的交流中。
曾民德一直强调看病不是单纯地开药方,一个真正负责的医生需要牢记为病人进行周全的考虑,需要懂得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他在治疗脂肪肝时,总是耐心仔细地询问病人的生活细节,除了一张药方,更是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开出饮食处方和运动处方,选择对病人最为方便、最能坚持也最有实效的治疗方法。
只有心怀仁爱之心,才能将救死扶伤的信念贯彻始终,这是亘古不变的初衷也是不可或缺的动力。而一个医生如何以己之力施爱于人,既需要扎实的本领、更需要经过实践不断地提升和完善。一直以来,正是曾民德对这三者的坚持,成就了他的今天,也为无数病人带去了福音。
采访结束后,我不由自省,立志成为医生的初衷为何?如何让自己在这条道路上走得长远?
曾民德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对这些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寻到了明确的答案,正是这些根本的力量支持着他在行医路上每一步都迈得那么坚定踏实,也使得他的医学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有如此的前辈作榜样,是我们后辈之福。
作者:林懿空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