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音乐学院筝乐团成立30周年系列音乐会昨晚在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拉开序幕。筝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祁瑶带领筝乐团众多古筝比赛金奖得主为观众带来古筝音乐会,演绎了筝与钢琴《定风波》,筝、钢琴与打击乐《秋之叶》等原创作品。
《定风波》取名于北宋此人苏轼的词作,汲取湘鄂山歌音乐元素的同时又适用了当代的一些音乐语汇表达。《秋之叶》则取自日本陶笛大师宗次郎的代表作《故乡的原风景》,并融入爵士元素。音乐会以作曲家何占豪的作品《东渡》筝合奏版结束,由青年古筝演奏家姚晓蕾担任指挥,筝团成员们在演奏的同时担任合唱,是筝者,亦是歌者。
“现代音乐体系是根据西方的作曲和乐器体系建立的,古筝受到五声音阶的局限,存在转调问题,很难适应这个体系,不太能受到室内乐的训练。”祁瑶介绍,30年前,上海音乐学院的何宝泉、孙文妍教授考虑当时民乐教学的局限,开创了筝乐团,后一度中断,2012年恢复重建。
作为作曲家,祁瑶认为筝乐团中的演奏、训练、创作,能为古筝学习者提供平时民乐独奏中难以获得的经验。“一起排练就必须注意到节奏、音准和声部的排列,看到比独奏更广阔的世界。筝乐团下属有二重、三重、四重、五重、六重及大筝团等多种组合形式,既可适应不同作品的编制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爱好和学生的能力,又使各组合具有鲜明的个性,适应年轻观众的审美。”祁瑶表示。
整场音乐会的台前幕后、演奏、创作、编曲、指挥、合唱、钢伴、打击乐伴奏、文字协调、撰稿甚至财务都由筝团内成员完成。“古筝今年在上海的考级人数已经超过钢琴,成为器乐第一大类。未来筝乐团可能让更多零散的古筝学习爱好者集合起来,探索艺术的尽善尽美。”音乐会的乐曲也将收录于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古筝原创作品选》中,方便更多古筝爱好者自主学习。
但除了演奏者的能力,目前筝乐团的演奏形式,对作曲家、古筝乐器来说,也有不少需要磨合之处。
如果将作曲比作烹饪,那乐曲中少不了不同音色乐器作为“佐料”。但古筝音质、音域相同,“筝乐团就像白糖红糖黑糖黄糖,都是糖怎么烧菜?”此次音乐会在独奏《摇曳》中,祁瑶尝试使用音质略有不同的钢丝筝,与笙和打击乐描绘在摇曳中孤独、踌躇,终获安宁的莲花姿态,不悲不喜、亦述亦说,情感深沉。全曲没有悲音,却有观众感动得热泪盈眶。祁瑶表示,上海音乐学院与多乐器厂正在合作研究,在五声音阶之外增加半音的蝶式筝能更好适应与乐队配合。而高音筝、低音筝未来通过琴弦、乐器的调整,磨合出各具特色的音质,让乐团产生声部的立体感,也将引领古筝演出的艺术感染力更上层楼。
作者:吴钰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