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族乐团2018年原创新作《共同家园》作为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剧目,今明两晚在上海大剧院上演。这场音乐会是上海民乐团创作历史上第一次与如此多风格的世界乐器合作演出,来自九个国度的109位演奏家、67种不同乐器同台,给观众耳目一新的国际化体验。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表示,这一版气势恢宏的音乐会创作,依托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海派民乐与来自五大洲的多种代表性乐器融合,展现人类历史变迁和文明的发展交融。
以音乐之“和”展现“天地人和”
罗小慈告诉记者,创作《共同家园》始于2017年初,确定第一篇章的风格耗费了大半年时间,主创团队听了上千首世界音乐的素材,转化为自身的音乐语言进行全新创作,才奠定作品的原创气质。音乐会分为《万物之源》 《文明之光》 《和合相谐》《共同家园》四个篇章,与前作《海上生民乐》的四个板块相呼应,以“天地人和”沟通人类历史中多个代表性的时代,让民乐张开怀抱,与电子音乐、前卫金属、重打击乐等世界各类音乐风格碰撞,融入关于人类起源、文明发展、社会变迁等多重思考。
记者在排练中听到其中片段:阮从埃及带来法老王的古歌,打击乐召唤出巴比伦的历史足印……这是《文明之光》中的《传奇》片段,动人的音韵仿佛生命与大地在共振。“中国民族乐器充满古老的东方智慧,进行文化表达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演奏家们认为,不同乐器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但人类对世界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民乐的魅力中超越了文化隔阂。
与世界音乐碰撞,民乐国际化的全新尝试
“《共同家园》定位于‘世界音乐(world music)’,乐曲概念、风格和编制选择都有别于普通民乐音乐会,比如与电声等现代前卫音乐的融合,会带来不少新的挑战。”青年作曲家韩闻赫透露。今晚演出的18首作品风格多元,多为原创新作,小部分根据经典重新编排,进一步开拓了民乐的创作空间。在发挥民族乐器特性的同时融入多元的异域风格,从音乐律动节奏设计到现场演出都不同以往。“这是推动民乐当代化、国际化的又一次全新尝试。我们希望让中国民乐在推动世界音乐的融合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罗小慈说。
“音乐语言是共通的,排练中我们与中国阮演奏家彼此理解、配合默契,乐器也非常契合。”来自俄罗斯奥西波夫民族乐团的三角琴演奏家帕维尔·卢科亚诺夫表示。原来,今年5月上海民族乐团的阮重奏组合作为中国代表参加第39届欧洲广播民乐节时,在俄罗斯收获了当地观众的反响热烈。“当时我们就有一个创意,俄罗斯的三角琴也有高中低的乐器体系。如果和中国的阮族乐器搁到一块,一定特别有意思。”罗小慈透露,《共同家园》第三篇章中《相遇》的缘起,弹拨之间是琴弦的跃动,更是心灵的相遇、文化的交融。中国阮和俄罗斯三角琴交相辉映,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卡琳卡》的曲调弹出了新的风韵。
此外,还有一件特殊的乐器在《共同家园》中十分引人瞩目——根据敦煌壁画中飞天琵琶造型制作的五弦琵琶。琵琶演奏家俞冰表示,五弦琵琶从造型到音色都为复古风格,尝试再现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悠远回声。演出中,五弦琵琶与西方弹拨乐之王吉他在弗拉明戈舞曲中展开跨界对话,传达对东西方文化渗透性的理解与感悟。
作者:吴钰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