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侯宇第二次来上海“闯码头”。距离上一次《对花枪》带给沪上戏迷的酣畅体验,隔了大半年的时间。可戏迷没忘了这个“最美老旦”,听说10月27日晚她又要在中国大戏院演出《八珍汤》,很多戏迷业界朋友主动帮忙吆喝,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这位北京京剧院的新秀。
说是“最美老旦”,并不夸张。一改京戏里老旦威严敦厚的模样,身形苗条的侯宇大眼高鼻梁,外形一看就是“青衣”的料,可她偏偏选了梨园里的“绿叶”行当老旦。不为别的,就是心里憋着一股劲儿——老旦只要唱得好演得好,也能塑造很多形形色色不一样的人物,在舞台上担当主演。
她用实际行动说话,14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本科,18岁毕业进了北京京剧院,24岁那年,又从中国戏曲学院拿到硕士学位,举办了两场个人京剧专场。几年下来,京城谁都知道有一个“小老旦”盘靓条顺。
她不满足于本土市场,这两年艺术上有所收获,她开始“闯码头”。和许多戏曲演员一样,上海和武汉两个京剧重镇,她是必须要拜一拜的。
今年年初,她带来了老师今年1月侯宇刚刚在逸夫舞台演出的《对花枪》,是她向郑子茹多年学习的一出大戏。和一般京剧里持重的老旦不同,剧中姜桂枝文武兼备,老旦罕见地“扎靠”亮相,考验老旦的武戏功底。而剧中一段“一百零八句”成为该剧最受戏迷期待的一段,22分钟的长短里,将姜桂枝从少女时代的羞涩娇媚,到为人母的慈爱温柔,再到遭受爱人背叛的痛苦纠结一气呵成。这出戏鲜少在沪上舞台上演,一开始,一些老戏迷都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可很快就被节奏明快的剧情吸引进去。
而也正是这“一百零八句”,把上海的观众“唱服了”,掌声叫好不断。走出剧场,很多老戏迷意犹未尽:“这出老旦戏,太过瘾了!”
有了这么好的反响,侯宇决定乘胜追击,别人是一年闯一回,她一年里来第二回,为的就是“巩固”在戏迷心中的印象。这一次,她带来了又一出老旦大戏《八珍汤》。
该剧原名《三进士》,据记载,清咸丰三十一年,便在宫中上演。此后成为老旦宗师李多奎的骨子老戏。因女主角孙淑琳的丈夫和两个儿子都得中进士而得名。故事讲述的是明代山西平阳书生张文达借了同乡常、周二家盘缠进京赶考,屡考不中困于京城。常周二家强掳其妻孙淑琳的两个儿子抵债。孙淑琳无奈只得卖身为奴,机缘巧合下,发现自己侍奉的正是长子夫妻。不料长子怕失体面拒不相认,只得到巡抚处辩理。谁知巡抚正是最终考上进士的丈夫张文达。张文达痛责长子夫妻二人,一家人最终得以相认团圆。这出戏的老旦唱腔尽管动情入味,可由于原本故事有些平淡,很长一段时间在舞台鲜少演出,仅有折子戏演出。
上世纪80年代,老旦赵葆秀崭露头角,恩师李金泉深知“绿叶”行当在京剧舞台的边缘化症结在没有大戏傍身。为此,他把从“祖师爷”手上接过的《三进士》后加以改良,尤其是他在向徒弟赵葆秀传戏时,特别按照赵葆秀的特点,重新设计唱腔为她量身打造,板式尤其丰富。
而在剧本方面,则有翁偶虹指导、吴江担任编剧,在《三进士》故事基础上,加以改编。剧名“八珍汤”指的是戏中孙淑琳卖身至知府常天保府上,为知府夫人所熬制的“八珍汤”遭到对方刁难,也正是由汤引发出种种变故,孙淑琳进而得知常天保是自己失散多年的长子。从《三进士》到《八珍汤》,以名字的变化也显现出女主角在故事中的分量加重,也淡化了功名色彩,突出家庭伦理道德的部分。
赵葆秀也对表演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兼顾唱、念、做、打、舞,展现个人舞台风格。尤其是在离开常府风雪夜行路的一段,她将水袖功与跪搓步等丰富程式手段相融合,运用在自己的表演上,令表演充分符合人物的悲情,又丰富了老旦的表演手段。
这也是侯宇学戏时印象最深的一出戏。在她看来不仅表演是重头,在剧情上也是高潮迭起堪称这部作品的“戏核儿”。一段“问苍天我欠下何人业怨”道出了一个普通人陷入绝境的无助。
有了这两出大戏傍身,侯宇对老旦行当的传承发展很乐观。因为艺术造诣很高的老师都还健在,传戏时很有优势。虽然戏少,但年龄跨度很大,能够演绎的角色都是经历人生历练,反而是戏曲值得深入挖掘的故事。而也是老师的探索过程,让侯宇意识到行当大有可为。她说:“相比于青衣已经有丰富的流派,老旦行当形成时期晚。真正有一晚上时长的老旦挑梁大戏,也是上世纪80年代才有的。所以无论在角色拓展上、表演创新上都有很多值得发展创新的地方。”
“我们行当未来的发展是无限的。”带着这股劲儿,把挑战当成机遇,或许能让她的艺术之路走得更远。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责任编辑:卫中
图片:演出方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