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西贡》以时空交叠的舞台叙事、直接有力的故事编织,勾勒了战争背景下个体灵魂的流离、伤痕与悔恨。(央华戏剧供图)
在经过全球一年多的演出之后,法语话剧《西贡》来到了中国。这部由35岁的法籍越南裔女导演卡洛琳·古伊拉·阮执导的话剧,在去年的阿维尼翁戏剧节上成为大热门。该剧以时空交叠的舞台叙事、直接有力的故事编织,勾勒了战争背景下个体灵魂的流离、伤痕与悔恨。
本月29、30日,该剧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东艺·央华戏剧季中与观众见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国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竟意外地成为这部作品的灵魂的传神写照。此去经年,物是人非,个体生命的渺小如何在宏大的历史与岁月面前寻求平静与和解,《西贡》讲述的就是一个既悲又喜、抚慰人心的故事。
“异乡人”的伤痛造就了《西贡》
《西贡》的故事围绕着一间名为“西贡”的越南餐厅展开。这家餐厅毫无档次可言,就像任何大城市都会有的那种廉价小饭馆。但就在这个舞台唯一的场景中,导演古伊拉·阮完成了40年的时间跨度以及从西贡到巴黎再到西贡的空间切换。
上世纪五十年代,法军撤离越南,在开往马赛的航船上不仅有法国人,还有大量越南人,他们花了一个月抵达法国。1996年,现代历史上首位访问越南的法国总统密特朗逝世。同年,越南政府在美国禁运令解除之后,决定允许当年离开故土的越南人回国。餐厅西贡“定格”在最意味深长的40年:十几位人物的命运在此交汇,在两个时空之间来回切换、跨越。在烟火气息缭绕的长篇叙事中,呈现了一段“异乡人”的伤惘史。
身为越南移民的女儿,古伊拉·阮创作的这部戏可以被归为“第二代剧作”。在接受采访时,古伊拉·阮说,谈到“西贡”时自然无法逃避法国在越南殖民的那段历史,但她创作这个故事的目的并不在此。“我想讨论一个问题,我们的伤口是怎么来的?我们的心又是如何痊愈的?”剧本虽是基于无数越南人和在法越南移民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但它本身并没有太着重于对战争殖民化的控诉,而是去检视背井离乡相关的迷思。
无数个“家族史”的真实印记
古伊拉·阮出生在法国,她的父亲是在北非出生的法国人,母亲则来自越南。她最初在法国大学学社会学,之后接触戏剧,后来进入了斯特拉斯堡国立艺术学院学习导演。《西贡》这部作品的诞生,源于她对母亲以及以母亲为代表的一批越南移民的同情与爱护。
1996年,越南政府首次邀请越侨回国去看看,古伊拉·阮的母亲离开越南已经40年了,母亲决定回去看看。但 “回家”了才发现,虽然她一直觉得自己是越南人,但那里的人早已经把她看成了法国人。 “当时我就想,总有一天,我要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我不想说 ‘身份’,我就想说,人的内心究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遭遇了什么变化。”古伊拉·阮说。
《西贡》的剧本不仅源于导演本人的家族经历,还包含了大量纪实性社会学调研素材。为了创作这部作品,她在法国巴黎十三区采访了大量越南移民,以及那些被留在西贡、与亲人爱人分隔两地的人。排练时,古伊拉·阮给演员发了一本书,里面包含了大量收集来的照片和DVD,让演员对那些生活产生具体的感性认识,然后再要求他们在舞台上适当调整,即兴创作。这个作品就是这样先“写”出来,再“磨”出来的。
“我非常怀念讲故事和听故事这件事本身,而且我想把生活中那么多鲜活的人和舞台结合。”古伊拉·阮说,“在越南,我们就是这样讲故事的,伴随着眼泪。”
作者:童薇菁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磊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