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内,在指挥家王永吉的执棒下,青年二胡演员章若琪携手上海爱乐乐团,带来黄安伦创作的二胡协奏曲《中国畅想曲第五号》中国首演。在这场名为“中国畅想”的音乐会上,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90后”章若琪是绝对的主角。而她的其中一位导师——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前系主任王永德教授,是圈内公认的二胡教育名家。
“我的大弟子高韶青曾与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合作,在莫斯科世界首演了《中国畅想曲第五号》,很开心这次章若琪能在上海完成这部作品的中国首演。”演出前,王永德对记者说,“这场音乐会将展现年轻人在探索二胡艺术多种技法、语汇与风格上的努力,并从多重领域与视角去解读二胡艺术的无限想象力。”
让更多人知道《中国畅想曲第五号》这部作品
为二胡与交响乐队而作的《中国畅想曲第五号》,由作曲家黄安伦创作于2002年。乐曲由不间断演奏的四个部分组成。全曲时长近40分钟,篇幅宏大,气势磅礴,二胡与乐队之间构思缜密,思想内涵丰富,融合了浓郁的中国民族气息与西方古典音乐的精准。
“黄安伦的这部作品旋律动听,可听性极强,容易被大众接受,同时也运用了很多专业的作曲技法,是部雅俗共赏的作品。”章若琪告诉记者,当她就读于上音附中时,已经接触过《中国畅想曲第五号》,不过在那时往往节选其中一些段落,作为考试曲目与钢琴合作进行演奏。“这一次演出的亮点,在于我和上海爱乐乐团合作演绎完整版本,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作品恢弘、壮观的特点。”
在排演时,王永德提点章若琪,要把握住作品每个音符所传递的情绪和情怀,并找到乐句之间的整体感觉。“指挥王永吉老师在民族管弦乐上有深厚的造诣,同时执棒经验丰富,他非常适合演绎《中国畅想曲第五号》。”章若琪表示,希望通过这场音乐会,让更多人了解作曲家黄安伦和他的作品。
上音附中的上下课铃声、外滩的钟声被写进了音乐里
作为上音本科四年级中国乐器演奏(二胡)专业、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专业双专业学生,章若琪在苦练二胡演奏技艺之外,也一直在学习音乐创作。“中国畅想”音乐会上,她带来自己重新编配的弓弦乐合奏版《听松》,原曲由华彦钧(阿炳)创作;并首演了由自己作曲的为六把弦乐器与打击乐而作的《檀·恣》。
“老师希望我在创作时,要考虑大众的接受度,因此《檀·恣》并不像某些没有什么旋律,致力于做音响效果的学院派当代作品,而是在每个段落之间融合了不一样的风格,也考虑到了作品的可听性。”今年恰逢章若琪考入上音附中10年,她在创作《檀·恣》的过程中,还将不少学习生活中的片段作为音乐素材,融入进这部小型室内乐作品——如上音附中的上下课铃声、外滩的钟声等。“音乐会上演奏这部作品的多位乐手,和我结始于附中时期,这部作品里有大家的共同回忆。”
“王永德老师一直教育我们,在这个一切都急遽发展的社会里,要拒绝浮躁,保持一颗定得下来的心。”章若琪坦言,《檀·恣》既体现了变化性的东西,也运用了巴赫等作曲家作品中令人心静的音乐素材,“可以说彰显了我的一种态度。”
年轻音乐从业者既需要深厚积淀,也需要拓宽视野
去年,王永德迎来执教50周年。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包括旅加二胡演奏家高韶青、新加坡华乐团副首席林傅强、日本演奏家鸣尾牧子等。“王老师平日里对学生说得最多的话,就是你可以的,这给我很直接的触动。”章若琪表示,老师在教学上具有开放性,不喜欢学生千人一面,相反会给予每个学生提升的广袤空间。“音乐发自心灵,澄净着人的灵魂,不能被其他事物所干扰。”这些话,一字一句从王永德口中说进了学生们的心里。
除王永德之外,章若琪还师从于另外一位老师——同为王永德学生的陈春园。“两位老师都在教学中付出了很多心血,王老师相对来说比较豪爽,而陈老师更注重音乐处理的细节,他们通过不同方式帮助我。”举办“中国畅想”音乐会,不仅是对章若琪大学本科四年学习的总结汇报,也寄寓着这位年轻音乐人对师长、家人、朋友等的感恩之心。
对于二胡艺术的未来发展,章若琪说出自己的见解。“希望能有更多场合可以开音乐会和讲座,让不熟悉的观众有机会了解这门艺术;希望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作曲者,多写出优秀的新作——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而是能多做尝试,写出突破框架的音乐,倘若千人一面观众也会失去兴趣;希望年轻民乐乐手加强自身积淀,对作品具备充分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要拓宽视野,多和西洋乐乐手之间进行交流,为中国民乐的未来献上一己之力。”
作者:姜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邵岭
图片:受访者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