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
这一阵,上海的戏剧场子一个个热起来了,南来北往的许多戏剧人打着“飞的”、蹲点上海看那些“世界名团的好戏”,而这在可预期的未来,将成为一种常态。过去的若干年里,上海观众已经习惯了在秋季艺术节的周期里“收割”全世界的名家名团名剧;现在,这种节庆式的狂欢体验正在扩散成为日常的文化生活。随着“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不断提升,这座“文化码头”正吸引和集聚着越来越多的首演首展前来“停靠”,推进着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增进着老百姓美好生活的获得感——不必再羡慕各地闹猛的“戏剧节”,在这座演艺之都,每个演出季、每个月、甚至每一天,都是好戏的节庆。
《哈姆雷特》
三年前,NTlive戏剧影像进入中国,这种对演出现场进行高清多维拍摄、之后在异地播出影像的方式,让国内观众无需漂洋过海,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世界一线演出团体的新作力作,上海观众就以“看电影”的方式欣赏过《天窗》《女王召见》和《深夜小狗离奇事件》等。然而,即便流畅的镜头调度和剪辑创造出“犹在现场”的观看体验,以影像为中介的“戏剧现场”毕竟无法取代“现场戏剧”。
这个五月,英国国家剧院的《深夜小狗离奇事件》巡演到上海,让这里的观众能感受剧场艺术本身,而不是一个媒介化的复制品。这部在英国戏剧最高奖奥利弗奖评选中获7项大奖的作品,代表着当下英美戏剧工业的最高水准,创作团队极富创造性地用892块LED灯箱组成一个类似魔方的舞台,这些灯箱灵活自由的排列组合不仅制造出非凡的视觉冲击力,更由此开拓出一种新颖的叙事方式,徐徐揭开一个拥有异常天赋的自闭症儿童的想象世界。
《三姐妹》
随着《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上海观众有越来越多的机会“零时差”看到世界一流戏剧影像落实为剧场里血肉丰满的演出,从隔着银幕的“欣赏”转变成剧场内交换能量的观演交流。今年开春,莫斯科萨蒂里孔剧院获俄罗斯戏剧“金面具奖”的《海鸥》在上海放映,紧随其后,静安戏剧谷展演带来俄罗斯亚历山德琳娜剧院和立陶宛VMT剧院的5台演出,让人一睹当下斯拉夫戏剧最高水准的风貌。其中,亚历山德琳娜剧院的《哈姆雷特》同是获“金面具奖”的作品,导演福金继承了梅耶荷德的现代主义风格,对莎士比亚的这部杰作做出了极具俄罗斯况味的改编。里马斯·图米纳斯为VMT剧院导演的《三姐妹》和《假面舞会》则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幻想现实主义”演剧方式,他忠于古典内核,又紧随现代的审美精神,在当代舞台上呈现了经典最值得被展现的一面。
《雪》,改编自帕慕克同名小说
越来越多优质演出登陆,使上海的演艺市场因为多元的生态而保持了异常鲜活的气息。今年夏天将和上海观众陆续见面的《西方社会》《耻》《不可自理的生活》《变形记》等,可说是当今世界戏剧前沿多样化探索的缩影。
这些世界名团陆续登陆,对于上海而言,并不仅是“演出市场繁荣”的表象,借用导演田沁鑫的话,上海这座城市是特别的,不存门户之见,有着开放活泼的氛围,造就“好戏多多益善”闹猛场面的,不仅是商业运营,更有文艺的使命感——因为戏剧,能给城市注入活力。
《变形记》
接下来的夏天,上海观众就要享受到“零时差”看遍全世界好戏的福利。其中,《耻》是曾获托尼奖提名的百老汇优秀剧作,班底强大,编剧通过一顿发生在纽约上东区的家宴,以充满机锋的讨论触探到美国文化融合过程中的深层分歧。《不可自理的生活》是欧洲戏剧界“才俊”罗密欧·卡斯特鲁奇第一次率领他的个人剧团来中国演出,卡斯特鲁奇开创了“意象派戏剧”,融合戏剧、音乐和造型艺术,以超乎想象力且挑战常规的美学呈现而为人称道。在《不可自理的生活》里,他在一个高度风格化的舞台上,展现了男主人公在照顾阿尔兹海默症父亲的过程中,父子关系的“残局”走向失控和崩溃。《变形记》让人有机会一窥日本当代戏剧的大胆变革和实践,导演小野寺修二借助时尚的舞台构建和哑剧表演,把卡夫卡的名作演出奇妙的剧场体验。柏林先锋剧团大嘴突击队的《西方社会》尖锐且深入地探讨了“科技沉迷”的话题,以一段不引人注目的录像为起点,挖掘科技潜在的黑暗,让一个西方社会中普通人家的客厅,成了这个时代西方文明的缩影。
作者:柳青
编辑:柳青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