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奚洁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毛泽东强调:“我们党的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是因为它“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百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回答时代课题,回应人民期待,着力进行理论创造,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始终保持着马克思主义政党朝气蓬勃的无限美妙之青春。因此,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特征和创新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创造的本质特征,就是在实践中“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所谓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回答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对于他们创造的理论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强调:“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因此,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因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其次,中国人民需要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解决中国的问题。毛泽东强调,我们“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所以,我们要的是创造性的,能解决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鲜明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他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
所谓时代化,就是强调马克思主义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品格,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要立足时代特点,“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历史的脉络和时代走向,准确地回答时代课题,解决时代问题,并在接受人民和实践的检验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不断解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从而推动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百年来,我们党先后创立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伟大理论创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所谓大众化,一方面,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党的每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另一方面,我们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强调“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的基本经验之一。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就是说,思想本身无法改变世界,改变世界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群众掌握科学的思想武器,并以其为指导去进行创造性的实践,从而改变世界,完成从精神力量到物质力量的转变。所以,相信群众的力量,尊重和吸收群众在理论创新中的创造性智慧,相信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可以转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道理。
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同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密切相关,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和博大胸怀,具有不竭的强大革命动力。
认识论机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首先,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践第一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因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其次,认识与实践、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的关系是辩证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一旦脱离了实践,就会成为僵化的教条,失去活力和生命力。实践如果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也容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一个永无完结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其三,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是理论同人民的关系,理论创新的认识论路线同党的群众路线也是统一的。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最后,理论要接受实践和群众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认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政治保障机制: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有机结合
党的理论创新,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创新直接相关,不可分割。一方面,党的创新理论指导着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创新发展,同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创新,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另一方面,党的路线体系是党的理论创新、理论武装的重要保障机制。
第一,正确的思想路线是理论创新的前提。我们党的每一次重大理论创新都是以确立思想路线为开端的。比如,毛泽东早在1930年就提出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的论断。在延安时期,他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内涵,为我们党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党的政治路线、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总路线、总方针、总战略,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毛泽东曾强调:“如果真正忘记了我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我们就将是一个盲目的不完全的不清醒的革命者。”因为“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第三,党的组织路线是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和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强调,“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明确指出:“不进一步解决党的组织路线问题,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就得不到可靠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党的组织路线体系作出了完整表述,完善拓展了包括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在内的党的路线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相互关系,强调组织路线是实现其他路线的重要保证。
文化机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守正创新和文化自觉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具有守正创新和文化自觉相统一的开放机制。毛泽东精辟地把它概括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首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开放姿态,传承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5000年的悠久历史及其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党的理论创新丰厚的文化资源和肥沃土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其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人类文明大道而产生发展的。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再次,要努力实现中外文化资源有机的结合和融通。毛泽东强调,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应该是在中国的基础上面,吸取外国的东西”。最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还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为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的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社会动力机制:社会革命与自我革命相互促进
百年来,我们党始终肩负着双重的革命任务,即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和党的自身建设的自我革命任务。在一定意义上,党的全部理论创新成果,可以归结为党的社会革命理论和党的自我革命理论。这两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动力机制。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第一次把党的自身建设比喻为伟大工程,强调它是同“党所负的任务”相促进的。指出:“统一战线问题,武装斗争问题,党的建设问题,是我们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并用这“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阐明了党领导社会革命和进行自我革命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所以,一方面,勇于进行党的自我革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必须不断地进行党的自我革命,才能更好地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革命相互促进”理论的主要内涵。两个伟大革命相互促进的理论,是对改革开放这场社会革命动力机制的创造性阐发,也是对党的自我革命理论的创新性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动力机制精辟的深刻论述。
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与党的自我革命相互促进,具有内在的精神机制,这就是共产党人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党的自我革命精神两种精神的相互激荡和促进的辩证关系。这两种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集中体现为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与批评和自我批评精神。在新时代,就是改革创新精神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这是推动两个革命持续发展,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不竭精神动力机制。
作者:奚洁人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陈韶旭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