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显而易见,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这决定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色,成为引人瞩目的显著时代标识。
**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是质的飞跃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我国发展阶段的转换,意味着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是一个质的提升和变革。哲学上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规律,即“量变到质变”规律。讲的是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历经一个过程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变,产生飞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这个观点出发,领会和理解五中全会提出的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不难看到,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不是一般简单的文字加减,而是蕴含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深刻变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的提升和飞跃。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课题,不同发展阶段也面临不同的发展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过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很清楚,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显然,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给定的结论就是,我们不光要发展,还要追求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也就是高质量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质量发展”是对“发展”的质的提升和变革,是一个发展阶段的终结和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启,标志着发展阶段的转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预示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内涵的丰富和质的飞跃,必然引发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升级、产业体系的重组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巨大变化和进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态势清晰可见,彰显和含纳的现代化意义一目了然。
需要指出的是,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既是我们一以贯之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注入了新的时代特色、新的时代内涵,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升级版”,是对“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升华。从“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核心实质还是发展,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并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倾注全力,做出新的成绩。
**补短板强弱项是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管理学上有个木桶原理,讲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的长板,而取决于木桶的短板。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四五”期间,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优劣好坏、成败得失,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补短板和强弱项的工作。
这些短板弱项,从人群看,主要是老弱病残贫困人口;从区域看,主要是深度贫困地区;从领域看,主要是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面。
如何补短板和强弱项?重点是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要健全社保兜底机制。一句话,就是要靠高质量发展。只有抓好高质量发展这个硬道理,才能完成补短板这个硬任务。需要强调的是,补短板强弱项是发展的重点,也一定是改革的重点,要以改革促发展,向改革要动力,靠改革助力补短板、强弱项。
发展的引擎和动力在哪里?显然是在改革开放。不用讲太多的道理,只要看看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历史,看看我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深刻变化,看看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和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就足以深感改革开放的伟力。正因为如此,我们一再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可见,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高质量发展,完成补短板强弱项的任务,还是要靠改革这把金钥匙。
从短板弱项集中的人群、地区、领域来看,不是偶然的,和改革发展进程中的规律和逻辑有关,成为发展的重点、改革的重点有其历史必然性。说发展的重点,是指如果不做好补短板强弱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就无法完成;说改革的重点,是指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和经济领域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相配套的社会民生保障领域、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社会管理领域的改革发展日益突出,逐步成为改革发展的重点。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直至发挥决定性作用。但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也有失灵的一面,有消极负面的一面。很清楚,完全依靠或单凭市场的力量是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这些发展的短板弱项问题的,必须要有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把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必须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问题,推进协调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建设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进开放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推进共享发展,为形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打牢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坚强的保障。
**以改革促创新,以改革创新带动全面创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创新,指出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毫无疑问,创新是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关键作用的决定性因素。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认识问题了,国内外的激烈博弈以及接踵而来的风险挑战足以使我们痛感创新的至重分量和意义。
“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始终围绕发挥创新核心作用来展开和推进,要把创新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始终和方方面面,贯穿一切工作之中,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更重要的还在于,要以创新的立场和眼光来认识和把握改革发展全过程。
创新涉及的领域很多,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等,但须臾都离不开改革创新,必须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以改革创新带动全面创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一大突出的亮眼现象,就是改革与创新始终相连,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并联体、一体化。何以如此?原因就在于改革不仅本身具有革故鼎新的创新意义,而且从体制机制上破除创新阻力,为创新发展铺平道路、提供保障,因而是根本性、动力性的创新。任何领域的运行都有体制机制问题,如果不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不破除阻碍前进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不建立促进推动前进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那么创新发展就无从谈起。在改革创新实践基础上,我们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创新;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推动和带来科技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创新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同样推动和带来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创新发展。这充分说明,改革创新不同于一般创新,对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领域、各方面的创新都具有基础性、支撑性的重要作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创新。我们常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其道理也在这里。
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形成新发展格局,更加突出了创新发展是破解各种难题的利器。我们面对的国际形势之严峻复杂,国内任务之繁重艰巨,都是前所未有的。从国内看,我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和恢复发展经济的任务很重,要实现“六稳”、“六保”政策措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任务也很重。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集中暴露,必须积极应对、加快解决经济体制、发展模式、增长动力、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等转型升级问题。从国际看,外部环境、条件变化急剧,全球面临新冠病毒疫情的严重冲击,世界经济低迷曲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和冲突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风险、挑战明显加大。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制造业升级和研发创新力度,抢占创新发展制高点,科技、人才、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创新驱动,以改革创新带动全面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赢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