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将发展理念、实践要求、价值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导向,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性的根本立场。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维度深化人民性立场研究,这既是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诉求,也是凸显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和根本宗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本质要求。
图片来源于网络
**理论逻辑
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性立场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破除了个人主体论在社会历史发展主体问题上的错误观点,超越了个人本位视野,摒除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性立场的意识形态迷障。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作出了人民是历史主体的判断,但是他们并没有停留于“人民”这一事实判断,而是以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概念极大地充实了人民主体的内涵,使得人民主体论具备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人民成为历史主体绝不是先天的、自然的过程,其前提不仅是人民群众能够认识和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能够顺应人类历史的客观趋势和发展方向,而且以无产阶级为核心的人民群众需要确立先进的指导思想,以形成自觉的阶级意识,需要形成坚强有力的组织,以组织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开展历史运动,这些结合起来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是人民成为主体的关键环节。
**历史逻辑
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民性立场经过了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演进过程。毛泽东在革命时期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张,之后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求全体共产党人扎根人民、服务人民、为人民谋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动力,这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人心、赢得人民的最大优势所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人民性的立场,而人民性立场正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性立场在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深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邓小平提出的“人民标准”把人民看作价值评价的主体,把人民利益的满足作为评判党政工作的价值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党的根本宗旨提升为党的建设目标,将人民性立场与提高生产力以及建设先进文化结合起来,这是对人民立场和人民主体地位的彰显与表达;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把人民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价值尺度,把造福人民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奋斗目标,从而把人民性立场落实在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等问题上。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把“人民”看作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重心和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不仅表现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激发人民作为历史创造主体的能动性,还表现为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不难看出,人民性立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内涵不断深化、地位愈加重要、形态更加丰富。
**实践逻辑
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性立场获得了社会实践层面的丰富展现,它表现为坚持人民性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生动诠释,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本目的,依靠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力量,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凝聚人民智慧和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无论是人民性立场中的以人民为中心,还是人民性立场中的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都是强调人民地位和价值的重要理念,而要人民切身地感受到这些理念,关键工作在于人民性立场的实践和落实。
当前,我们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个“数字游戏”或“速度游戏”,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人民群众关心的是食品安全不安全、暖气热不热、雾霾能不能少一点、河湖能不能清一点、能不能租得起或买得起住房,正是在对这些问题的一个一个解决过程中,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诠释了人间大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最大的底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性立场要求我们在抗疫斗争,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当代实践中的突出展现。
作者:鲍金(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