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1月17日,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同举办的“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在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召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政委王鹏、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王国平出席论坛并致辞,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院长陶传铭作主旨发言,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等专家学者作专题交流。来自国防大学政治学院,上海市有关高校、学术团体,以及新闻媒体60余位理论工作者参加会议。
图片来源:查建国(中国社会科学网)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市
徐炯指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起步之年。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市。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命题,理论界要率先响应、积极回应,努力在现代化研究上推出高水平的新成果,体现新作为。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系列重要论述的学习研究,这是根本也是基础;其次,要深入组织开展关于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课题,在创新研究、推出成果上下功夫,包括要深入开展理论研究,要继续加强理论宣传,要加强重大课题引领,要做好建党百年宣传研究。
王国平认为,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当前特别集中在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当中的三个“新”,即新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新的伟大的实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充分运用。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不仅仅是方法论,实际上是价值观。我们要让世界知道我们的价值观,这是最根本的引领。
王鹏表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全军的重大政治任务,要从理论层面深入解读全会精神,从实践层面深刻思考启示经验,进一步深刻认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意义,自觉从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高度,顺滑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认识,做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深刻认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发展观、大局观,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个历史向度和四个基本内涵
在交流研讨阶段,与会学者们一致认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战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充分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体现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院长陶传铭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系统观念确定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大重要原则之一。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坚持系统观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变局的现实需要,是构建新局的内在要求,是驾驭全局的根本保证。将系统观念贯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要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庆松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彰显我们党根本宗旨,巩固我们党执政基础,增强我们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表述,既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又符合客观发展规律。要深刻认识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也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要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不仅要从经济角度找到切实可行的经济举措,也要从政治高度找到决定走向的关键政策。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征程,有三个基本的历史向度,即民族复兴的向度、现代化的向度、科学社会主义的向度。要深刻把握其四个基本内涵:一是基础新,四个现代化鼓舞人心,凝聚了大家的斗志。二是新阶段,以现代化新阶段推动社会主义的新阶段。三是现代化的新理念与新格局,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现代化观。四是新使命,深刻把握五中全会是中国的现代化历史使命的风水岭。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治东提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认识的演进逻辑,符合党的性质与宗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凸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现代化进程当中内涵的逻辑,当然也是一个终极目标。人的要素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照点,离开人的现代化没有意义,只有凸显人民性的现代化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真正内核。
**深刻把握供给端方面的四个变化及需求侧方面的量大战略
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孙力认为,社会主义的出现就是要破解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危机,就是要解决发展的高质量。这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意,是社会主义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生存的空间。高质量发展是五中全会的关键词。只有正确地把握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处理好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殷德生表示,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怎么对新发展格局理论的实践做突破,这是一个非常新的问题。要深刻把握供给端方面的四个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的增强、基础性的保障和反返贫。要深刻把握需求侧方面的两大战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人均收入翻番计划。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黄晓春提出,在新征程的背景下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构建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新格局,形成能调适社会活力的嵌入式引领机制和更具开放性的党建工作网络平台;要打造以人民为中心的高效治理体系,进一步实现治理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实现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再造、深度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观;要推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社会组织的顶层设计与谋划。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古琳晖表示,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党巩固政权、引领新征程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要深刻理解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全面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顾红亮表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是重要内容、是重要支点、是重要因素、是重要力量源泉,要深刻理解文化建设在新征程中的内涵。
作者:聂运义(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叶柏荣(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