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现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连日来,全国各地迅速行动起来,以多种方式倡导人们合理消费、杜绝浪费。然而,现实中,依然有一些人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浪费一点没什么,甚至认为“浪费也是消费”,并没有什么大错。还有一些人担心,既提倡消费又反对浪费,两者之间会不会产生矛盾?这些论调都是没有正确认识扩大消费与反对浪费的关系。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浪费是对生产的亵渎
消费与浪费,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消费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于国民经济来说至关重要。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原动力,也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餐饮消费是指人们在各类餐饮场所进行消费的行为和过程,通常消耗的是当场制作的各种餐饮食品,以此满足自身需要或社会关系的需要。扩大消费有助于拉动总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浪费作为一个习惯用语,是指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不合理使用的行为或现象。餐饮浪费是消费者在餐饮消费过程中发生的浪费,主要指饭菜剩余被废弃造成浪费。餐饮浪费是一种恶习,它不仅是对食材本身的浪费,也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所投入的人、财、物、水、土、能源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无效消耗。当前,在资源环境日益紧张,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情况下,浪费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害,以奢侈浪费来“刺激消费”,无异于饮鸩止渴。如果说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那么浪费就是对生产的亵渎。
**反对浪费,倡导节约,才能让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必须明确,我们扩大的是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消费,反对的是占用有限资源和损害可持续发展的铺张浪费,两者并不矛盾。
从满足人们需求的目的性来看,人类生产的目的就是消费。马克思指出:“生产直接就是消费,消费直接就是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一方面,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通过消费才能成为现实的商品,而商品只有在消费中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另一方面,消费能够创造出新的需求,创造出新的生产动力。可见,消费是正常需要的满足,而浪费则是对资源和产品过度的消耗和挥霍。
消费与浪费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种行为。消费还是浪费,其实很容易分辨。就拿餐饮来说,吃多少点多少,把剩饭剩菜打包带回家,这是消费;而点一大桌饭菜却吃不完,把剩饭剩菜直接倒进垃圾桶,这就是浪费。反对浪费绝不是反对消费,更不是要限制人们的正常消费,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而是要避免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的浪费现象和行为,是为了让各种社会资源得到更优化配置,让真正有需求的人们得到满足和满足人们的真实需求。只有适度理性的消费才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如果消费脱离了实际需求就会成为浪费。
从经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反对浪费有利于扩大消费。奢侈浪费是一种畸形的消费方式,这种畸形消费道德上是不足取的、可耻的,经济上也是难以持续的。据统计,2017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人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2018年,全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达11.7%。如果能避免餐饮浪费,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也有利于资源充分利用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方面。就个人消费而言,浪费既是失德的,也是失能的,即不能从长远和整体上去配置个人的经济资源,达到效用最大化。社会上大多数人其实对相互攀比、讲究排场的大吃大喝都感到是种沉重负担。一旦社会风气和消费习惯变了,大家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到学习、旅游、健身等领域。这不仅促进了更高的消费需求,激发更大的消费潜力,同时也可以让消费向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升级,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消费选择,让每个人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只有反对浪费,倡导节约,才能让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为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腾留空间、创造条件,让消费动力更强、后劲更足。
**树立绿色消费观,倡导节约型消费模式
反对浪费,倡导节约型消费模式与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绿色消费是一种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消费模式,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有利于促进餐饮市场潜力的释放,从而为扩大内需作贡献;有利于形成绿色、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与社会风气。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反对浪费的氛围,形成一种崇尚节俭的绿色消费观。绿色消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每个人在从事消费活动时要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按照需求购买产品或服务,而不要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甚至炫耀性消费。只有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倡导节约、适度、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拒绝奢华和浪费,才能形成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