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体现了历史、现实、未来相统一的向度,彰显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大的生命力。
**首先看历史向度。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这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整体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大逻辑。
在核心要义上,历史向度体现在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意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理论和实践主题依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理论认知上,历史向度体现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论思维探索并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再看现实向度。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党和国家的建设和改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鲜明突出了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在直面矛盾、应对挑战中不断回应呼声、砥砺前行是贯穿该书的一条红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我们党科学研判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根本性的现实问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
始终坚持初心使命,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立场。贯穿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核心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不是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党的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政治文化建设乃至外交国防各个方面的基本遵循,是制定政策的依据、发展目标的指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始终坚守历史担当,完善和发展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上下更大工夫。深入学习领会“中国之制”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对于进一步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更好应对风险挑战,赢得发展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最后看未来向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既深入描绘了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又提供了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是我们党立足自身、勇于担当、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方向指引。
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共享,体现了深邃的世界眼光、博大的人类情怀和高超的战略思维。
其次,胸怀“两个大局”,使命引领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如何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这既要有应对当下的底线思维,也要有立足长远的战略思维。这就要求我们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乘势而上,汇聚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图为网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