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笔者以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要实现疫情有效防控,才能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继续迈向高质量发展。要做到有效防控,如下几方面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坚持科学防疫和依法防控,确保正常经济社会秩序。面对疫情蔓延,首先需要采取严格防控措施,坚决遏制疫情发展和蔓延。特别针对重点疫区,采取必要的封城、封路等措施,加强隔离,做到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相关地区也需要切实并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措施,加强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切断疾病传播途径。但是,也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好防控工作,对偏颇和极端做法要及时纠正,不搞简单化一关了之、一停了之,尽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这就需要做到有效防控:要加强科学防疫,树立科学态度、坚持科学精神、采用科学方法,坚持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提高防控疫情的有效性,包括疫情信息发布、救治方案发布、治疗药物安排、医护人员调配,等等,都需要做到科学周密的安排和计划;要坚持依法防控,既要严格细化和落实防控措施,又要防止出现简单依靠封路封桥、一关了之,甚至出现社会歧视等极端做法,统筹协调严格防控疫情与保持人民群众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依法有效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和交通秩序,提高疫情防控的综合效果和良好社会效应,确保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不受大的冲击和影响。
防疫与发展两手抓,把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减到最低。疫情的发生和蔓延,不仅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直接危害和影响,也在短期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当然,疫情本身也无法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发展态势。为此,实现有效防控,就要求积极做好疫情与发展两手抓,实现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双胜利。首先,考虑到这次疫情传播范围大、冲击面较广等,短期内亟需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运用短期逆调节手段,实施差异化的优惠金融服务,帮助受冲击较大的行业以及中小企业解决面临的难关和实际问题;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加大对防疫物资生产企业的优惠利率信贷支持力度,推动防疫与生产相互促进;同时,也要有序有效推动各类企业逐渐复工、复产、复市等。总之,要通过以上有效措施,努力把疫情冲击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为今年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为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创造有利条件,确保今年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和目标顺利完成,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
善于转危为机,抓住疫情防控带来的创新发展新机遇。尽管疫情在短期内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是为了防控疫情和实际需要,在实践和探索中也出现了一系列为应对疫情和防控需要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诸如公共卫生服务的巨大消费、医疗救助模式创新、互联网医疗发展、医疗机械产品、医疗资源供给、药物和疫苗科研攻关技术以及线上办公、远程技术协助与合作、在线教育、线上消费、视频会议、自助餐饮、自主配送等具有创新价值和“互联网+”意义的新供给和新消费,新产业和新技术等,都是值得我们予以高度关注和积极引导并加快发展的新领域。特别值得提出的一点,作为一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的发生往往也会从客观上促使人们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很多潜在的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交往手段等都会不断涌现出来,包括像人工智能产业的大发展,如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服务、应急管理服务市场以及相关的技术和产品研发等等,都孕育着巨大的创新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潜力。一些传统产业也可以借此机会加快转型和升级,形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有效防控,就需要善于发现危中有机,转危为机,积极引导和推动这些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
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形成疫情防控的区域一体化合作机制。当重大疫情防控与人口大规模流动相遇在一起的时候,如何发挥区域合作与联防联控,形成疫情防控的强大合力,则是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现在看来,中国的疫情防控,既有强大的全国一盘棋和发挥制度优势、体现治理效能等方面的特点,也有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口大国与人口大规模流动等特点。要发挥全国一盘棋和顶层设计的制度优势,更好推动属地、社区、单位与村镇、区县、省地等各个层面的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特别是如何在大的区域合作发展中形成重大疫情联防联控机制,防止“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甚至“相互封锁”等不恰当的做法。区域一体化发展不仅要实现经济合作一体化,更要体现重大疫情下的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联防联控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因此,全国各地区各部门采取防控举措,既要考虑本地区本领域防控需要,也要考虑对重点疫区防控、对全国其他地区防控的影响,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等,一定要充分考虑大范围、大规模人口流动背景下构建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一体化的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真正发挥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制度优势,体现全国一盘棋与群防群控、联防联控、严密防控的治理效能,彰显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趋势。
作者:权衡(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杨逸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