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人民的胜利》与《解放了的中国》两部纪录片在国内还存有较高知名度,而利用同一批影像资料汇编而成的《锦绣河山》系列五彩纪录短片,则一直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该片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苏联电影事业部文献电影制片厂合制。它包括五部分,即:《新北京》《大江东去》《人民的新上海》《江南胜景》《解放了的南方》。除《新北京》片长为34分钟外,其他四部片子片长为18分钟。
目前,关于该片的消息,最早见于《字林西报》,在1951年3月23日的《字林西报》上刊登了5 Sino-Soviet Documentary Colour Films的消息,介绍五部短片,分别为:“Scenic spots south of the Yangtze”,“The Yangtze roars east”,“Liberated South China”,“People’s Shanghai”,”New Peking”。《锦绣河山》于1951年6月4日起在苏联放映。在苏联上演时为三部,缺少了《新北京》和《解放了的南方》。在国内的上映时间是1951年国庆后。
《锦绣河山》素材——新北京:北京街景
《锦绣河山》描绘了北京、上海、南昌、广州、杭州和沿着长江的城市重庆、汉口、武汉、南京在解放后的新面貌,包括文化古迹和生活、工作、风土人情、社会变化等,主要反映中国秀美壮丽河山和人民生活习俗,其定位是一部“新颖的、今天的和明天的”纪录片,该片使观众不仅看到祖国的历史文化,也了解到丰富的地理知识。上总电教队的陈惠珍写道:“在电影中又使我看到了过去未曾看见的东西,和以前不能看见的东西:如中国发明最早的陶瓷器,精巧玲珑的雕刻,逼真如画的刺绣等。”该片在摄制时大量利用现场声,如码头、集市等处,让该片充满了生活及艺术的真实性,该系列纪录片的职员表如下:
摄影:吉西僚夫、金丁、别特罗夫、罗波波尔特、马卡谢叶夫、哈夫琴、徐肖冰、苏河清、布拉日科夫
编导:格拉西莫夫、谢特金娜、斯维洛娃、斯拉文斯基、鲁金斯基
文学顾问:周立波
说明辞:加拉夫金、马里扬莫夫、巴切力斯、克里盖尔
解说:周峰
音乐顾问:何士德
配音:罗特曼、斯米尔诺夫
该片的制作同样离不开中苏双方摄影团队的辛勤工作与密切配合,据周峰撰文回忆:
苏联同志们有着极高的国际主义精神,是那么热爱和关心着中国,所以在工作中他们忘了疲劳,拿写解说词来说,当天看完片子,第二天解说词就写出来了。这不仅是一般的文章,而且里面是包括着专门的世界地理、历史的。譬如:北京创建的年代,长江发源地及它流经的长度,中国陶器的发明年代、中国最早的天文台等等。当然,他们备有许多的参考书,然而这样迅速的似乎“信手拈来”的熟练程度,及丰富的常识,也是颇使我惊讶的。
苏联的《真理报》曾发表苏联名画家费诺格诺夫对《锦绣河山》的评论:
影片《锦绣河山》在苏联人民面前展开了中国的疆域广大、山河壮丽的图景,中国的出色的文化古迹和生活、风土的画面。影片真实而清晰地摄下了新中国人民的面貌、他们的创造和建设的活动,以及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巩固伟大的和平事业的坚强意志。影片加深了苏联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它将有助于中苏两国人民友谊的进一步巩固。
“锦绣河山”制作完成后,由中国影片经理公司和苏联影片输出公司将该系列的短片分别制成俄语版和各国语言版,分别运到我国驻捷克、罗马尼亚、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蒙古、匈牙利、保加利亚、瑞典、丹麦、瑞士等国的使馆和外交使团,以便放映。1951年10月1日在苏联举办中国电影周,中苏合制的《解放了的中国》《中国人民的胜利》《锦绣河山》等片,陆续在苏联十六个加盟共和国首都和其他十四个大城市放映。此外,在缅甸、巴基斯坦等国也进行了放映。
作者:李东鹏 毛为勤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陈韶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