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西绎:<中国丛报>与十九世纪西方人的中国法律观》(李秀清/著,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版)
西方法在晚清中国的输入与移植,已是法律史研究的显学。但如果视角颠倒过来,晚清法律在西方的传播与流变,尤其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却是有意味而待发掘的问题。西方人对于中国文化的想象,基本经历了从好奇、向往到睥睨的变化,而法律观的转变即是其中生动的一例。从小斯当东英译《大清律例》中的赞赏,到《中国丛报》中对中国法野蛮落后、血腥残忍的污名化,这其中的情势与世事的变幻令人叹息,也引人深思。作者既不因循旧说,也不意图翻案,而是诉诸对“特拉诺瓦案”和《中国丛报》的细节爬梳,以微观刻画这一法律形象的塑造过程,为这段热闹而模糊的历史增添些许可靠的脚注。也只有在这坚实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经由“他者”反观“自我”,更丰富地理解他者,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
《司法和国家权力的多种面孔:比较视野中的法律程序》([美]米尔伊安·达玛什卡/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当司法遭遇国家权力,会呈现怎样的面孔?经历传奇的达玛什卡教授,在司法程序的比较法研究中,同样贡献了堪称传奇的著作。本书的研究不仅超越了纠问式/职权主义与抗辩式/当事人主义的二元模式,且为司法程序的研究开辟一条通向宏观比较政治学与比较历史学的新路径。无论是科层型与协作型,还是纠纷解决与政策实施,新类型的提出与新理论的展开,使得本书真正成为比较司法领域具有“范式革命”意义的作品。作者的透彻与独到,既来自欧陆法律人进入美国法学院的敏感心灵,也来自将法学技术重新植入宏观社会理论的大视野。“四海为家者,其实无家可归”,这不仅是达玛什卡的学术人生的写照,也是一切有宏大抱负的比较法研究的宿命。但,这又何尝不是历经百余年法律移植的中国法的境遇?
《摆正自由主义的位置》([美]保罗·卡恩/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本书试图探讨一个前自由主义的问题。自由主义理论的失败,在于未能理解作为国家基础的政治承诺的性质,而这承诺才是自由主义得以展开的前提。卡恩批评自由主义理论是一种没有国家的理论,至少它无法解释以牺牲和社群爱欲作为基础的美国政治史。从古希腊的悲剧,到美国最高法院的判决,卡恩穿越历史上的各种文本,探索隐藏在社会契约之前的现代政治国家的社群基础,力图将自由主义“摆回”它应有的位置。同时,本书也告诉我们,自由主义是有祖国的。卡恩试图挖掘的是美国自由主义的独特源头与思想基础,但也启发我们反思自身语境下的自由主义,以及那事实上维持着各种自由主义运作的地方性知识。本书与其说采取了宪法理论的视角,倒不如说蕴含着社会人类学的洞见,值得读者细心体会。
作者:于明(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编辑:于颖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