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师是一位大家,更算得上杂家。上至天文地理,下及人间冷暖,都能著书立说,通篇头头是道。前一阵,他微信call我,称腹部不适,急需科普医学常识,为此我俩通话近一个小时。他的结束语是,病到门前,方知医生朋友竟难觅。
我的另一位亦师亦友的院士前辈,还是正儿八经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也就是公认的科班作家。作为文青的后学,一直仰视其为学、为文的成就。他在《一个医生的非医学词典》中,突破了传统医学训练造成的职业拘谨和封闭意识,尽显人文关怀和探索求新的精气神。
文章直白。“医院”:病人的十字路口。“医生”:一些病是不需要治的;一些病是治不好的;只有某些病是可治或可治好的。因此,我们只是有时治病;常常只是帮助;却总是安慰。 “尿控”:就是控制排尿,如控制不佳,即为尿失禁。
“尿控”能力因人、因年龄而异!所谓幼稚,就是既憋不住尿,也憋不住话。所谓不够成熟,就是憋得住尿,却憋不住话。所谓成熟,就是既憋得住尿,也憋得住话。所谓过度成熟,或者衰老,就是憋得住话,却憋不住尿了。院士善思辨,直奔与医学相关的现实、伦理、尖端、常识、人性等主题,是为学界头牌。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翻检古老的笔记、传奇和话本,真能辨别医药疾病的文字,至今尚存哲学与科学争议,但字里行间利用人间疾苦,兜售道德宣教的言下之意,倒是不计其数。故此,作为医学史研究的当下价值,便荡然无存。
即使像《红楼梦》这样的扛鼎大作,想象其担负着融汇了百家学说的宝典式重任,也真是红学家们难为了曹雪芹,这位集小说、诗词、丹青、食色各类通识于一体的大牛,虽在第10回和第52回,勉强论及生理与心理,药性的内外适用环境等肤浅内容,但明显缺乏驾驭医学核心关切的基本功。
在这里,医药只是作者的布局。比如第8回宝钗制备“冷香丸”,无非是脚注其个性“难弄”的道具而已。冷香丸配方奇特却丝毫不见药理逻辑,果真服其治病,势必耽误病情。常人10年都未必能配制的药丸儿,即使宝钗花几年做成了。吞用的当口,还留着坑,“若发了病时,拿出来吃一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这是制药还是折腾?
“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将这四样花蕊,于次年春分这日晒干,和在药末子一处,一齐研好,又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
从这层意义上讲,古典传承的取舍,倒是民间写本最有价值。新疆出土的唐代文物残片《治一切眼方》(现藏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日方整理者将其冠名“药方书断片”,大谷1390号)显示,至迟距今1500年,先人们已经将药用液体涂抹眼部,治疗疾患。按学者陈明的考证判断,“可能是汉译的胡语医书”,“也可能是对胡方的吸收与加工”。
同样,新疆阿斯塔那506号墓葬出土的《 唐人写疗眼方》,则是东西方眼科知识混合后的药方,其内容注重眼疾与内治的关系,警告患者“忌冷水、忌光、忌酢、忌酪”。中原日常食物中,缺少发酵乳制品。据此特征得以窥视判断,华夏西域是东西方医学知识交流的桥梁。黑字论病,此乃实证。
《唐人写疗眼方》
《治一切眼方》
作者:方益昉
编辑:任思蕴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