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中国,“识宝”和“取宝”是个历久弥新的古老话题,一些故事可以上溯至六朝甚至先秦,而在唐宋以后则出现了诸多变形。不过,尽管岁月流逝,但不少故事的基本类型与框架并未有太大的变化。及至晚近,“徽州朝奉来取宝”的故事在江南各地广泛流传,这与明代中叶以后徽商之崛起密切相关。此类“识宝”和 “取宝”的故事,与“无徽不成典”局面之形成以及徽州典当的经营特性亦息息相关。
在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中,有不少 “识宝”和 “取宝”的传说,这在学术界已有相当多的研究。例如,程蔷所著《中国识宝传说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就是民俗学界相关成果的专书。
简单说来,所谓识宝传说,其故事的基本模式是:某人家中有一种物品,他自己并不知道这是价值连城的宝物,后来,被偶然经过、善于识宝的胡人看到,后者请求购买此物,此一买卖有的成交,有的则并未成功,但最后无一例外都是由胡人说出宝物的价值及其用途。此类传说随着时代变迁,出现了很多变形。唐宋以后的“回回识宝”、“江西人觅宝”、“南蛮子憋宝”乃至近代以后“洋人盗宝”之类的传说,都与此一母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渊源关系。其中,以“回回识宝”的传说流传最为广泛。
“回回”主要是指来自西域的那些人,包括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各国人以及后来的回族人(按:“回回”虽是历史书写中常见的称谓,但今天不宜用“回回”指称回族),他们携来异域的珠宝,而且通常都擅长于珠宝经营。在明代以及之前,“回回识宝”的故事流传很广,但在此后,相关的传说逐渐消失。而与此同时,在江南一带,有关“徽州朝奉识宝”或“徽州朝奉来取宝”的故事则广为流传,这一点,应当与明代中叶以后徽商之崛起密切相关。
典当铺中的徽州朝奉(戴敦邦绘)
在江南,有关“徽州朝奉识宝”的故事相当不少,我这里先举一个涉及西湖龙井茶由来的传说:
龙井茶闻名天下,但真正的龙井茶发源地其实不在龙井,而是在西湖西南面的狮子峰一带。相传,山峰上有一座寺庙,每天前来烧香的人很多。寺旁有一片茶园。某日,有位徽州朝奉前来烧香,他看到墙边有只破缸,里面盛有半缸污水,上面长满青苔。朝奉先生一看就知道是宝贝,他找来和尚,希望买下这只破缸。双方约定,明天朝奉再来抬走破缸。当天,朝奉走后,寺里和尚觉得破缸太脏,抬起来不方便,就动手将缸洗刷干净,并将其中的污水连同青苔,一起倒在茶园里作为肥料,最后,将缸抬回寺里,倒扣在墙角边。翌日,徽州朝奉带人前来抬缸。到寺里一看,缸已倒扣在地,急得惊呼:“哎呀,宝贝呢?宝贝呢?”他连忙找到和尚,询问缸中的污水和青苔究竟倒到什么地方去了。和尚遂带着朝奉来到寺边的茶园里,朝奉一看果真在那,他数了数,被污水浇着的茶树共有十八棵。朝奉告诉和尚:“这十八棵茶树,长大以后一定会产出上等的茶叶。”果真,到了采茶时节,狮子峰上的那十八棵茶树与其他茶树不同,用它们炒出的茶叶,香气浓郁,开水一泡,颜色碧绿,当地人遂将之取名为“狮峰茶”。后来,周围的龙井、杨梅岭、茅家埠的茶农都用狮峰山上的茶种培育新茶,所以,狮峰茶实际上是龙井茶的祖宗……
上述的故事,见厉剑飞编著的《西湖龙井茶采摘和制作技艺》一书 (浙江摄影出版社,2012年版,页139。因避免冗长与拖沓,笔者在不影响原意的前提下对引文作了精简、缩写)。这个故事还有不同的版本,如临安北乡径山云雾茶之来历,也有颇相类似的故事(临安市茶叶局、临安茶叶协会编《临安市茶叶史》,2005年版)。
前引故事之真伪无从考证,但其内容与唐宋以来“回回识宝”或“回回取宝”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将故事的主角从“回回”改换成“徽州朝奉”而已。
在江南民间传说中,有关徽州朝奉 “识宝”、 “取宝”的故事相当之多,所以“徽州朝奉来取宝”的俗谚,为一般民众耳熟能详。在杭州,就流传着不少类似的故事。例如,杭州平津桥东堍有个鞋匠,收养了一只奄奄一息的邋遢猫,经他精心调理,很快恢复了元气。某日,来了位文绉绉的朝奉先生,开口便出高价要买这只猫。被断然拒绝后,他婉言说家里老鼠造反,咬坏米囤、撕破衣衫,希望能借该猫一用,并约定一段时间后归还。果然,届时朝奉如约前来归还,还拿出银子酬谢,并道出实情:原来,上天一神仙羡慕人间烟火,擅自下凡,化为一只玉老鼠,藏身于钱塘江畔的六和塔中,而这只猫则是玉帝派出的
天将之化身。此次,朝奉先生是奉旨前来收回这两个活宝……于是,“平津桥畔癞皮猫,徽州朝奉来取宝”之传说,就在武林的街衢坊巷间流传,人们亦遂将平津桥称作“猫儿桥”。
唐朝的胡人骆驼俑
类似的故事情节,在江南各地都相当普遍。例如,浙江湖州有句民谚称:“徽州人识宝,湖州人识天。船上人会看潮,种田人会看天。”这句俗谚意思是说湖州当地人主要以种田为生,故而看云识天气十分在行;而徽州人则以商贾为业,见多识广,也非常精明,能够很好地估量各种商品的价值,及时找到发财致富的门道。另外,在浙江兰溪市诸葛村,因在传统时代有不少游方郎中,所以当地一句俗谚称:“徽州人识宝,诸葛人识草。”“草”也就是中草药的意思。在这里,“识草”与徽州人之“识宝”亦对举并称。
上述谚语中的“徽州人”,有时也写作“徽州朝奉”。所谓朝奉,通常说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典当铺中的职员,广义的则泛指所有的徽商以及徽州的绅士。浙江越剧《九斤姑娘》(又名《箍桶记》)中,有财主石二佬与九斤姑娘斗嘴的片断:
[九斤唱]观音竹来无价宝,
独一无二世间少。
观音竹,箍面桶,
洗洗面,丑脸会变好相貌;
观音竹,箍脚桶,
洗洗脚,跷脚会得打虎跳;
观音竹,箍蒸桶,
蒸蒸年糕会得变金条;
观音竹,箍米桶,
满桶白米会变珠宝。
[石]喔唷!
[九斤唱]徽州朝奉来取宝。
[石]还过多少铜钿?
[九斤唱]铜钿还过六万吊。
……
上揭对话引自 《越剧戏考》 (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页246),故事是反映九斤姑娘之机智大胆,口才过人。在《箍桶记》中,财主石二佬以张箍桶吃了他家的“元宝鸡”为由,要挟后者将新生女儿嫁给他愚蠢的小儿子。九斤姑娘见状,针锋相对地要石二佬赔偿被他媳妇拿去烧火的“观音竹”(竹篾)。在上引对话中,她列举了“观音竹”的诸多神奇之处。见此情状,石二佬计拙,只得无奈作罢。在这一段唇枪舌剑中,就提到“徽州朝奉来取宝”的俗谚。在江南的诸多民间故事中,“徽州朝奉来取宝,还过…… (钱)”的说法,成了人们讨价还价的口头禅,意思是说 “识宝”的徽商早已出过某一高价格了,从而藉此自抬身份。
有关“徽州朝奉来取宝”的故事,从其内容、结构上看,应当是江南人利用传统历史记忆中固有的“识宝”主题,稍加变换而逐渐形成的。在这里,还可以举出杭州涌金门的传说:
杭州西湖原名金牛湖。当时,城内有家大当铺,里面有个徽州朝奉,人称“识宝太师”。有一天,识宝太师在拱宸桥一家豆腐作坊里发现一把破蒲扇,他看出这是件宝物。就向作坊主购买。后者询问其用途,识宝太师说: “这把破蒲扇是金牛爱吃的好饲料,有了它,就能将金牛湖里的金牛引上岸来。”双方约定次日成交。不过到了晚上,作坊主决定先行下手,他悄悄拿着破蒲扇,来到金牛湖边,用破蒲扇变成的金色兰花草,真将金牛引上了岸。正当他想拖走金牛时,却差点被后者拖落水中,只能铩羽而归。翌日,识宝太师带了银子前来取扇,作坊主只好将实情说出。识宝太师在叹息之余解释说:“光有兰花草,没有牛鼻栓,怎么能拉得住金牛呢?”从此,金牛再也没有出现过,但金牛涌现之处,后人遂称之为“涌金门”。
此外,杭州“三潭印月”风景之形成,也有类似的金牛传说(上述二例,见杭州图书馆编《西湖传说故事集成》名胜古迹卷,杭州出版社,2013年版,页115-116、页59)。如果我们参照民俗学界的研究,此一故事应源自六朝的“金牛”型传说(参见顾希佳撰《世纪寻宝梦——“石门开”型故事解析》一文,《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反映了中国人久远的寻宝梦想。
作者:王振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任思蕴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