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并不是我们一般所想的,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有更强的文化传播力。举个艺术上的例子,印象主义是从法国开始兴起的,那时法国的经济很强,但印象派起初是受到了西班牙画家的深刻影响。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是一个文化交流受惠者,对我们输出文化且造成极大反响的是印度,可以说人类的文明沟通上从未出现过这样伟大的影响。我觉得印度应该成为我们一个重要的参照,他们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富,对其音乐、艺术、舞蹈等传统文化的传承都非常好,美国的好莱坞都渗透不进去。
我们在了解国家的发展、国家的行为时,不仅仅是看GDP,必须从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生态等多个方面来考察,这中间有一种内部的协调。对外来说,我们是一个以和平崛起为前提的国家,和平的问题不仅仅需要大国之间的理解,还需要我们和那些受惠国,或者说与我们有伙伴关系的国家之间的了解。我们的自我形象和我们实践过程中间碰到的情况是交互影响的。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在言说,在外交和经济形态方面说的清清楚楚;但另外一方面也要看人家对你的理解。
有学者曾说,他者是世上比人的主体性更重要的存在,它是无限、是生命,甚至它就意味着法律。我们一定要以开放的心态来了解他者,在这个前提下,再来了解自己。我们现在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方面,我们常常被误读,另一方面,虽然我们的经济军事力量很强大,但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其实,如何知己知彼、推己及人,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里非常丰富的。我觉得如果我们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天下”的观念、“协和万邦”的思想,如何理解“以大事小”、“以小事大”等等,这些传统智慧对现实都非常有指导意义。
作者:本报记者 樊丽萍 陈瑜 刘力源
编辑:钱亦琛
摄影:叶辰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