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西学东渐,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作为文明标志的现代教育,已走进了浦东各乡镇。见于《申报》的浦东学校与相关机构至少有:
六里桥浦东中学(1904年)
烂泥渡蒙养小学堂(1905年)
龚镇公立私塾改良会(1906年)
老白渡东区学堂(1908年)
杨家渡震修小学、塘桥塘桥小学、六桥浦东中学附属小学(1909年)
洋泾镇洋泾小学、黄二小学、筠溪小学、瑞隆小学、润鸿女学、塘桥女学(1909年)
倪家宅育新小学、洋泾镇进修小学、杨家渡县立二小、烂泥渡竞存女子小学、吴家厅育德小学、六用码头启蒙小学(1917年)
上川铁路持续运行了三十多年,直到1957年才拆除铁轨,改建公路。上图为火车站遗址
其中当数杨斯盛毁家兴学的浦东中学最为著名。1908年杨斯盛去世,《工界伟人开追悼会》《浦东中学追悼校主》《杨斯盛犹未奏奖》《请将浦东中学化私为公》《杨斯盛继起有人》等新闻,相继见报。1914年12月25日的《杨斯盛兴学之十周年纪念》长篇通讯云:
川沙杨斯盛以工业起家,晚年析其家资三分之二,计银二十余万两,创建浦东中学校于上海之浦东六里桥,并设附属高等小学校一所、初等小学校一所,又在川沙本乡分设初等小学二所,群推为工业界伟人、教育界功人。杨君谢世已六年,其兴学至今已十年,校中开十年纪念大运动会,印有十年纪念册,复由校童及中小学各校长、各职教员暨毕业、肄业诸生共同发起募捐,为杨君铸立铜像,以垂不朽。
下载纪念文全文。(上册第152—153页)这实是浦东中学一篇简史,史料价值很高。
民初浦东的医疗卫生也渐渐踏入现代门槛。1917年8月15日一则《浦东设立施医局》新闻写道:
浦东沿浦一带客民丛集,贫苦者居多数,一交秋令,不免疾病流行。兹有塘工局董发起,拟在该局开办施医局,特延聘内外各科医生三十余人,均尽义务,轮流莅局诊察。昨午,经该局董函邀各医生,设宴款叙,宾主尽欢而散。现正部署一切,定于本月十八日开办,闻期限暂定三个月,届期再行酌夺云。(上册第195页)
上川铁路小火车旧影 图片转引自《浦江纵横》
1920年上海医学研究所在浦东老白渡设立中西医院,“投院求诊者每日三十余号,以客籍小工居多”。这年夏天脑膜炎流行,该院“立即购办救疫药品及器具等,以备急需”。周浦镇、洋泾镇同年夏也建立防疫医院,烂泥渡第三区署与地方绅士也设立起临时医院救治病人。(上册311—313页)
清末浦东同人会编印《浦东报》,民国初改为《新浦东》。(上册第166页)回乡留日学生来到乡间,放映活动影戏(上册第35页)。20世纪20年代,烂泥渡花园石桥大兴舞台改为大兴影戏院,浦东也有了固定的电影院。(中册第193页)如此等等,浦东人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申报中的浦东》有许多史料值得钩沉。
最后,谈两点感想。第一,浦东发生的大大小小事件中,始终活跃着一群爱国爱乡地方士绅的身影,杨斯盛、李平书、姚子让、吴怀疚、杨月如、穆湘瑶、穆藕初、黄炎培等即为杰出代表。无论辛亥举义、创办实业,还是捐资兴学、施医施药乃至后来的抗日救亡,他们的作用与贡献都不容忽视。该书编者们对于他们的活动痕迹和贡献选择秉笔直录,值得称道。说真话,乃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第二,如今学术研究中不乏浮躁和功利主义迹象,编者们却甘坐十年冷板凳,从400册《申报》影印本中选辑、誊抄、标点,编印出这部皇皇巨帙。书中又配有许多原报影印图与相关老照片,给人以沉甸甸的历史沧桑感。笔者希望继续有人编出申报中的工商业、出版业,以及戏剧、电影等专题史料集,为近现代史和“上海学”研究积累更多的第一手史料。
作者:柳和城
编辑:刘迪
责任编辑:任思蕴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