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银联统计,2018年上海“晚7点至次日晨6点”的夜间消费规模已高达5253亿元,差不多相当于当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1%。上海“夜间经济”的不同模式,共同构成上海的“夜间消费生态系统”。从夜间消费主体的角度来看,大体上可分为6类消费群体。
【夜生活迷恋者】基本上是90后、00后。晚8点到凌晨2点是一天中他们最为疯狂和享受的时间。酒吧、迪厅、卡拉OK是主要光顾的场所,注重场景的情调和特色,消费地点相对稳定。
【国内外旅游者】他们对城市观光景点特别感兴趣,也会光顾一些著名商场、夜市和娱乐场所。一个城市具有特色的品牌商场、夜市和娱乐场所是吸引旅游者夜间消费的关键要素。
【工余逛街购物者】基本上是本市居民及在沪工作的上班族。他们休闲逛街之际,即兴购物也经常会发生,主要是对那些价位不高、但设计新颖而富有冲击力的商品。
【文化艺术休闲者】如观赏夜场电影、戏剧或音乐会的观众们。除此之外,参观博物馆、展览会,进图书馆、逛书店是他们的主要选择。带着孩子汲取夜间文化也是一些家庭的时尚。
【社交商务群体】往往会根据社交活动和商务活动的对象和内容选择消费场所氛围和消费档次。又可分为注重实质效果的活动(如商务洽谈)和注重形式效果的活动(如朋友聚会)。
【夜间加班工作者】他们中间有白领、教师、记者、主持人、文艺工作者,也会有警察、保安、出租车司机、公交职工和环卫工人。他们对宵夜的品类、档次、服务方式有所不同。
我们大体上可根据二个维度将他们分为四种主要模式。一个维度是“内容-场景”,其反映了夜间消费群体所关注的消费客体的侧重面,另一个维度是“物质-精神”,其反映的则是夜间消费群体主观上的需求。四种夜间经济的模式:享受型、保障型、促销型和意义型。
享受型。参与者注重“精神”满足,关注“场景”体验。绚丽夺目的城市灯光夜景、五光十色的酒吧、歌厅等都是其主要载体。针对此类需求,应规划好主要的夜间娱乐商圈,创新内容,提升品位,并加强管理。在强化圈内场景氛围的同时,严格做好与居住区之间的隔离,以防扰民。
保障型。参与者主要是商务人士、夜间加班工作者和部分居民。他们以“物质”满足为主,关注消费的“内容”。夜排档、便利店、深夜食堂,甚至一些无人售货设施等都是其主角。因此除了对居住区、商务区加强各种便利型商业设施的配套完善之外,还应当考虑到对一些办公文化用品和其他应急用品方面的夜间供应网点的布局。
促销型。在夜间逛街购物的消费者大多是无明确的购物意向的。而购物中心、专卖店,甚至是一些夜间市场的现场促销活动往往会引发其中不少人驻足购买。可以考虑在一些主要商圈,结合一些文化活动开展区域性的联合促销。
意义型。参与者主要追求“精神”的满足,重视消费对象的价值和意义所在。目前图书馆、博物馆、展览会、电影院、演剧场等是其主要代表。当前应当根据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需要,包装和宣传一些概念,让已有的一些“内容”资源能开发出更强的“意义”价值。
只有明确了“夜间经济”参与者的不同需求,调整好“夜间经济”的供给和布局,才能使上海的“夜间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作者:晁钢令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陈瑜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