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已经成为政治话语的语法:它用规则和惯用语包裹着公共话语。从此,公共话语的自由意志受制于经济学词汇、修辞和语调的选择。今天,政治家的讲话处处援用经济学的证据,一旦偏离数据,就有人提醒他们要遵守规则。然而,如此的经济学语法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它更像是神话学——对最基本的、规则性的集体表象的共同信仰,这些集体表象被认为是权威的、可信的,但实际上并非不容置疑。
那么,经济神话学的作用是什么呢?政治家向经济学俯首称臣的用意何在?或许,他们想找回越来越失控的权威。当政府不能再通过武力或者说服来发布社会“绝对命令”的时候,经济学就有了用武之地。经济学修辞最主要的作用是替那些话语已无足轻重的政治家告诉公民“应该”怎样做。它发号施令、进行选择、做出决定;它就像是一味安慰剂,告诉众人:社会世界的确纷繁复杂,但总有解决的办法。
从未如此地“令人悲哀”,经济学竟然屈服于宿命,它总是说世界是艰难的,充斥着义务、约束、拒绝、惩罚、放弃和失望。当公民表达“我们希望”的时候,它总是一成不变地回答“我们不能”。它提出一些看似严肃的问题,比如“这样做的成本有多大?”“收益是什么?”,结果吞噬了许多计划、目标和梦想。经济学对“多样化选择”宣判了死刑,但它的真正使命不是宣布一个不可撤销的审判,而是在公共讨论中提出多种可能性,提出一些开放的、可协商的观点。经济学既没有责任也没有能力做出决断。
如果谁想成为当今举足轻重的人物,那就去当“经济学家”吧。意识形态论和伪专家主义搅合在一起,毒害深重,所谓的“评论家”越来越多,他们平庸无能,却又自命不凡,常常用带着威胁的调子背诵着自己一窍不通的教科书。无所谓了,经济学被当作了一个符咒:“评论家”不过是在求助经济学的超级权力。他们知道“用经济学的口吻讲话”可以让自己和强者站在一起,强者就是可以说“不”的人;他们也知道很少有人敢藐视经济学授予的权威。
具有神话色彩的经济学以晦涩的方式讲述着具有社会用途的故事和传说,它污染了公共讨论,也毒害了民主精神。当今政权认为只有援引经济神话学才能建立“公信力”,表现其严肃性。即便是表面上离政府(早已被“经济化”)最远的部门也不得不屈服于这个新的普遍规则,从此开口闭口只谈经济。如此这般,所有的部门都将其民主公信力毁于一旦。
总而言之,对经济学的信任或许正在前所未有地吞噬着政治的合法性。经济学成了神话学,它唤醒了全世界,这是第一个悖论。不幸中的万幸,对“经济学”的争议越来越多,有学科内的,也有学科外的,这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仅限于学术界的质疑还不够。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尽管经济学在学术界的声誉和地位每况愈下,但是它对民主的影响力却在不断升级。因为经济学话语已经征服了学术和政治讨论的中间地带:我们应该将它逐出公共舆论,带它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这本小书希望能增强大众对经济神话学的免疫力,让政治家摆脱经济学致命魅力的蛊惑。本书将解构当今盛行的三个论断,有的刚刚萌芽,有的根深蒂固,但它们都借用和滥用了经济神话学,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清当前真正的挑战。这三个论断分别是——走向衰落的新自由主义、正在兴起的社会排外主义和一直存在的环保怀疑主义。经济学所谓的现代性徒有虚名,这是第二个悖论:它表面上宣称改变和改革是其亘古不变的使命,却将个人和集体关闭在一个一成不变的世界,让不同的意见失声,让新的思想窒息。本书无意用经济学的推理去反驳经济神话学:经济学没有真理,只有开头的假设和结尾的选择,至多,二者之间还有恰当的方法和正确的工具。但是,本书希望读者能重拾从经济学角度探究问题的乐趣。这个习惯正在逐渐消失,对我们的民主讨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但是,本书希望读者能重拾从经济学角度探究问题的乐趣。这个习惯正在逐渐消失,对我们的民主讨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本文选自《经济神话学》前言
《经济神话学》
[法] 埃卢瓦·洛朗 著
王晶 蔡德馨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年7月
作者: 埃卢瓦·洛朗
编辑:陈瑜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