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很有纵深感。从英国伦敦来的朋友说,世界要是评比哪座城市包含了各种风格不一的各国风情的建筑,毫无争议,首推上海。长宁区新华街道的一条里弄里有各式各样的外国建筑,所以今天的上海,真是一笔很大的历史文化财富和遗产。
有次专家会上,有些专家不负责任地说,今天上海这座城市一天用推土机推倒了几栋非常有保护价值的房子,我实在听不下去,因为毕竟在文管委工作了十多年。这么说吧,如果上海这座城市一天就推倒几栋,上海这座城市老建筑,肯定也荡然无存。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不是这么回事。上海老建筑、历史建筑保护是好的,从全国来看、世界来看,我们不输给世界任何一座城市。当然不是说没有问题,但是问题和发展、成绩来讲,我们还是要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我也不知道哪个年代开始,本来上海四季分明,忽然很难感觉到春夏秋冬的变化了。那天我在规划局讲,城市不能没有色彩。但今天,我们细细想,和我们儿时1950年代、1960年代初城市的色彩比,真的不如那个年代。
我不止一次听日本、韩国的朋友讲,说你们图书馆、博物馆从老馆搬到新馆,城市发展没错,是市民的追求,但是从我们同行人老老实实说,你们建了新馆,为什么要把老得那么好的建筑搬出来?博物馆是有历史的,很多国家大部分的博物馆建了新馆以后,不搬老馆,对上海这座城市来讲,他的一种空间的周旋、空间的一种厚度,慢慢就在变薄。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上海民族工业发展有200年历史。1843年开埠以后,圆明园路、北京路口当年叫李庄,那是上海外滩发源地。外滩的起步和租界兴起,有直接联系。后来公共租界兴起,才有西北角今天我们讲的中心外滩的区域。当然,外滩广一点讲,可以过外白渡桥,河南路,甚至更加朝西。但是大家共识中今天的外滩,还是比较狭义的停留在今天北京路外滩这个区域。
实际黄浦江也好、苏州河也好,在元代的时候,上海母亲河轮不到黄浦江,还是苏州河的前身吴淞江,黄浦江很窄。之后随着城市变化包括水利工程的兴起,疏浚,黄浦江慢慢开始变宽。上海工业跟黄浦江、苏州河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没有黄浦江、苏州河的积极发展,说实在话,上海工业不可能发展那么迅猛。
上海除了是历史文化名城外,还是水系城市。上海是全国仅有的几座全面涵盖“三点水”的城市,从太平洋开始,江河湖泊,甚至青浦一个地方,有32个和水有关的,都是乡名、地名,如果要排序,尽管没有深入研究,毫无疑问,上海排序第一。另外,上海是工业文明城市,除了天津可以跟上海媲美。上海有电话的历史,比纽约还早。上海有电灯的历史,比东京还早。
上海从历史文化名城、水系城市、工业文明城市、再到城市现代转型、国际大都市的兴起,上海这个城市空间纵深感是任何一个城市无法取代的,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多元地进行舒展,是渗透到城市血脉中、经络中、弄堂中、思想中。所以从这个意义讲,上海为什么好玩,为什么有城市的纵深感,有城市的厚度?其实和这四大城市发展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本文为讲演整理,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陈燮君
编辑:陈瑜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