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们的城市应该说不能没有厚度,不能没有长度,只有高度。今天对上海这个城市,有人已经开始思考,城市长高值得反思,不能只是鼓励我们孩子、下一代和城市一起长高。大家应该吆喝一声,不要长得太高了!
上海城市在发展进程中,其实十分重视“空间周旋”。这种“空间周旋”既有经济、文化、社会空间的布局,又有历史空间的延伸;既有横向空间的营造,又有纵向空间和多向空间的舒展;既有城市空间的塑造,又有人文空间的运筹。城市就像我们画画一样,树枝有八面触风,不讲八面,至少除了左右的生长枝叶,还有纵向的舒展问题。
上海这座城市,远的可以讲到距今6000年以前的马家浜文化,5000年前的崧泽文化,距今4000前年的良渚文化,3700年前的马桥文化;还有广富林,距今4100年前;还有元代水闸遗址,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4+1+1”结构。
当年黄浦江畔“江南制造总局”是一种历史空间的打造。我们很多领导专家都参加过世博,自己也有机会参与到世博中。江南(制造总局)在这个过程中,给我自己的感受太深了。盛宣怀这个历史人物和民族工业、上海这座城市联系在一起,其实李鸿章和民族工业也是难以割舍。
我们搞历史研究、学术的,要还历史本来面貌,不要矫枉过正。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李鸿章对民族工业的发展,对江南制造总局当时确实是起作用的。1960年代末、1970年代万吨轮一条一条下水,其实在1918年,老江南已经能够制造四艘万吨级的、在美国军队服现役的军舰,当然不是现在纯钢铁结构的。但毕竟还是万吨级的军舰,是服役的。
400年前,利玛窦和徐光启是朋友,几何是利玛窦传到中国上海的,徐光启翻译。但是当年如果说90度的角,徐光启先生不翻译成直角,小于90度的不翻译成锐角,大于90度的不翻译成钝角,我们今天就不是这样念的。所以上海这座城市,很多场合下城市精神宣传太少,其中的科学精神尤其宣传少。从徐光启、利玛窦对上海科学精神贡献,再回到江南(制造总局),其实江南(制造总局)当年有非常具有规模的先进水准的翻译馆。这个翻译馆在中国近现代翻译意义上,都是不得了的功臣。
1881年—1883年间建造的英商杨树浦水厂
现在黄浦江边看到的杨树浦水厂,当年剪彩的还是李鸿章。杨树浦的水电煤发电厂有距今八九十年前的旧的发电机组,美国人希望买回美国本土,当然我们不会干,再高价也不卖。现在杨树浦电厂已经退出现役,很快会变成工业博物馆。
我们小时候非常留恋西藏路桥上的两个大煤气包,但是1980年代城市改造过程中抢救不及时,现在荡然无存。好在更早的上海三个煤气包现在被杨浦区和文管委联合保护下来了,以后怎么做,一定要跟上,不跟上的话,里面的环境卫生,蚊子苍蝇都会滋长,而且长期对保护非常不利。杨树浦水厂是英式建筑,距今也八九十年以上了。
以上这些足以证明上海这个空间在苏州河河畔、黄浦江江畔,有很多历史生长点。我们在城市规划、新一轮改造中如果把这些涵盖起来,这座城市就很有长度。
(本文为讲演整理,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陈燮君
编辑:陈瑜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