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有属于时代自身的独特审美,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设计师能够把创意传递给世界,织就绚丽多姿的美学图谱。上海自开埠以来,得世界风气之先,在产品设计和思路上一直处于国内领先位置,见证了民族传统美学与西方美学风格的融合及新生。时移世易,审美设计更新换代的速度也逐渐加快。克罗齐曾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在向前行进的同时,回头梳理昔日大师们经典作品,不仅能发现过往和历史的迷人,更为拥抱未来不期而遇的灵感做好准备。
正因此,由上海风景工作室承办的“1960—1980‘谁的设计?父辈的设计!’”展览上月于沪上举行。以回味经典为主题的这次展览,着重呈现上世纪六十年代风靡上海的各类艺术设计作品。展览内容丰富,与人们日常生活、家居休戚相关,如日化设计类、书籍装帧类、产品设计类、食品包装类、音响唱片等。主办方还创新地在多处使用视觉设备与音响,以最大可能还原时代场景,使观者在即刻间获得穿越时间的艺术感染力。此外,在展览期间,还举办了“回荡1960—1980年代的声音——中国唱片设计”讲座等活动,用艺术感受带动思考,帮助观众突破时间的限制,以领略上海设计思潮的嬗变。
设计之美千姿百态,生活美学更是其内在的灵魂与精髓。有人会将大众化审美视为媚俗,这是对生活美学的误读。为生活服务,是一切美学思想的生命所在。在向日常生活注入美学设计时,决定其生命的往往是既实用又美观的设计理念,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话讲,即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当我们惜忆旧日物事时,能让我们铭记的无一不是富有思想和内涵美的事物。
对于经历过1960年代的人而言,萦绕脑际而挥之不去的通常是专属于那个时代的热情和民族自由新生后释放出来的强大自信。就风格而言,这一时期的艺术设计与19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设计风格既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色。因此,1960年代在新中国的艺术设计史上占据特殊的位置。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展品中,最令人感怀的设计作品当属顾世朋先生的“蓓蕾”系列作品。顾世朋先生在1960年代是上海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的设计家,他的设计作品不仅被专业人士奉为圭臬,更让大众耳熟能详。比如芳芳、美加净、白猫等系列,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通过其弟子赵佐良先生在1970年的日化产品设计,我们能感受到他的设计构成与风格受到顾世朋先生的很大影响。即便身处特殊时期,所谓的设计已被极大地边缘化和阶级化,但赵佐良先生仍通过巧妙构思,利用铁盒包装的金属色反显(银色马口铁盒上覆盖浅黄色料),衬托勾勒出红色梅花的造型,表达对新中国欣欣向荣之美好的歌颂,和对祖国未来的美好希冀。
1978年,设计(时称“工艺美术”)开始呈现出轻盈灵动之美,改革开放之风席卷华夏大地,也深深影响着设计师们的思想。例如,任美君老师1978—1980年代的年历片设计就体现了思想解放和时代开放这一变化。她将美丽的少数民族舞者绘制在年历卡上,展现了舞者的优雅体态与舞姿,让人眼前一亮。画面中的线条与笔触之间的变化体现了灵动之美,契合了国家民族团结发展的政策。而在制作工艺上,作品也首次运用了当时先进的烫金工艺。
在展览现场,有不少老观者追忆道:“当时的上海没有手机,更没有多功能手表。钱包里若能放上一张任美君老师的年历片,经常打开浏览日程与精美图案是一件非常体面和喜悦的事。”1980年代前后年历片一般是限量发放,一时洛阳纸贵,一“片”难求。有时年历片还被国家作为外交礼品馈赠国际友人,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讲座上,姜庆共老师提到,任美君老师作为为数不多的女设计师,历经各个时代,长期生活和工作在上海,在她的身上能够较为完备地展现出这个城市现代设计风格的演变——即从紧张到宽松、从政治到生活、从地域向全域的整个过程。
对美好的期许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企盼和追求,而在捕捉、展现美的过程中,设计思想不可或缺。通过色彩、线条、图案、构图等元素,将设计表现出独特的整体风格,并带来浓郁的时代感和主体感,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之美,既是时代之美,也是个人思想之美。时光如影,虽然无法回到过去,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优秀设计师们的作品本身所附含的温度,去感知过去时代之气息与思想的脉搏。因此,每一次高水准的观展,都是观者穿越历史的一次经历,也是走近大师的一次机会,还是进行自我建构与认识的心灵升华。(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孙菱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任思蕴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