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系统:论专业技能的劳动分工》(安德鲁·阿伯特著,李荣山译,商务印书馆)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安德鲁·阿伯特(Andrew Abbott)《职业系统:论专业技能的劳动分工》(The System of Profession)的中译本,是笔者一直期盼翻译的西方社会学经典著作。阿伯特教授对于芝加哥学派理念的深刻阐释,为不同学科领域间学者打破水泥隔层,创设跨空间交流的社会科学生产模式,做了令人神往的描述。
如果说学术研究的创新驱动和灵感汇聚需要各种跨空间与时间的传播碰撞,那么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职业系统》则是作者围绕美国医学与法律两大专业性极强、壁垒极高的职业领域开展的定性社会学实证研究,并由此推出关于职业“管辖权”的概念组合,即不同职业在特定知识与技能领域的主导能力。在特定的社会生态环境中,不同的职业体系围绕管辖权的竞争与争夺,将展开角力博弈,并由此浮现各自对于职业体系范围与边界划分的清晰图像。必需指出的是,这种认知是在职业间的反复拉锯和斗争中确立的,亦是在外部压力测试下所不断塑造和传承的。《职业系统》对于理解当下中国社会兴起的各种职业行为的特征和话语主张,颇有启发意义:譬如在一个媒介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中国,如何正确理解和阐释不同职业群体在大众传媒上的形象构建;各类自我吆喝式的职业“专业主义”想象,背后又掩盖着多少身份的焦虑和自我构建的行动逻辑,不必笔者逐一点破罢了。由此观之,《职业系统》或能提供一种视角更为温和与理性的视角,思考如何从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均衡和驯服不同职业话语间的冲突和矛盾。
《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李工真,人民出版社)
重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李工真教授的著作《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对遭遇纳粹政权迫害的犹太德裔知识分子流亡历程,有了更为全面与深入的理解。李教授是国内知名的德国史研究专家,该著围绕在营救德国知识分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流亡美国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诸学人,欧陆流亡科学家与文化人士对于北美文化教育做出的诸多贡献展开翔实论述,多侧面展示了这一充满动荡与颠沛流离的智识流亡之旅。正如书名所展示的,对于流亡知识分子而言,痛苦的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格格不入,而是面临在思想与文化中的“失语”,这种内在的焦虑有时更甚于时代赋予的压迫与冷酷。而这种绝望之后迸发的重新审视欧陆与世界,赋予自身探寻思想原创性的兴趣与动力,也是其他时代的知识分子所无法比肩的。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尤瓦尔·赫拉利著,林俊宏译,中信出版社)
还有一部值得快速阅读,但不妨细细思索的著作,来自于以色列新锐历史学者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这部著作包罗万象,交织错杂,用短短40万字就把人类(智人)世界荡涤清楚,但是无处不在的讽刺与揶揄都在触动人类世界的诸多金科玉律。智人时代的自大与虚荣,狂妄与无知,在书中的描述令人侧目,发人深省。
作者:贾敏(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编辑:于颖
责任编辑:任思蕴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