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未到,上海已经「湿哒哒」了好一段时间……体感上的湿哒哒,又热又闷。
于是,门诊来咨询「排湿」的女生⑴络绎不绝。然后,我发现小伙伴们⑵对于湿的理解,五花八门,基本不对……看来在梅雨正式来临之前,很有必要给大家普及一下「湿」的中医知识。
什么是湿?
湿,原本就是水。
水,每个人都离不开,正常人体内水分约占体重的55%-70%,婴幼儿含水最多,成年人比小孩少一些,女性又比男性少一些(你没看错,男的更「水」,这是因为女性脂肪含量高,而脂肪含水比蛋白质少)。没有水,我们就会变成脱水的三体人⑶;水太多,我们的健康就会出现各种问题,中医称之为「湿病」。
人体内多余的水分就是「湿」,又称「湿邪」。
你可知「湿」有内、外之分?
外在环境中和人亲密接触的水分叫「外湿」,概括地说,包括空气中的水(大雾、下雨、海边…)、接触人体体表的水(游泳、洗澡、洗菜…)、亲自吃下去的水(可乐雪碧、养生汤、功夫茶、美味瓜果…),以及静脉输入的各种糖水、盐水、糖盐水。
「内湿」,是指妨碍健康的体内多余水分。正常情况下,体内的水分是不会变成内湿的,即便有人爱好喝汤吃茶,有人不介意经常输液挂水,多余的水分也会被高效的生物「水利系统」排出体外。在中医理论中,这个「水利系统」是由肺、脾、肾和三焦构成的,其中任一臓腑发生故障,都可能造成内湿蓄积,导致湿病发生。
聚湿所成,谓之湿病。
湿病,聚湿所成之病证概称。日常生活中,湿病不在少数,最典型的要数水肿、鼓胀,最麻烦的是风湿病、湿温病,最常见、最普遍的则是湿阻、泄泻、暑湿、带下、湿疹等。
大家熟知的「湿气重」算啥?
「湿气重」是一种很不专业的说法,大约等同于内湿较重的意思。实际上自称「湿气重」的人大多内湿不重,至少「湿」的等级远小于真正的湿病,小朋友们之所以会觉得湿重是因为各种养生信息的误导(度娘、电视、微信、别人讲、砖家说…)。
到底怎么看「湿重不重」?
说小朋友们湿气不重,他们肯定不高兴(按理应该高兴才对):苔这么腻、**那么粘马桶、头发那么油、还长豆豆……难道还不湿吗?!
很遗憾,这些只是和「湿」沾了一点儿边,从古到今的中医都不是这么判断「湿不湿」的!前面已经说过,内湿产生的关键是肺、脾、肾、三焦的功能障碍,这种障碍会导致水分排出减少,排出少了,就会得湿病。
所以,「湿不湿」应该这么看:首先要看小便,这是水分最主要的出路,尿量正常,表明脏腑功能正常,内湿不会产生;尿量明显少了,就要警惕湿邪聚集。其次看大便,大便稀溏,表明体内有湿,而且没有从小便排出,反而错误地从肠道排出;便秘的人大多不「湿」(少数例外)。再次看口渴与否,有湿的人一般都不渴,甚至都抵触喝水,缺水的人才口渴。(请注意,严重的湿病也可能导致口渴,这通常是因为津不上承,或湿中夹热。)
怎么排湿?
这又是一种很不专业的说法,真正的中医爱好者应该说:
怎么祛湿/化湿/利湿?
但是,这是医生应该关注的事儿,小朋友们该做的是:
如何避免聚湿成病?
办法很简单,少接触「外湿」,并尽可能保持自身的脏腑功能正常,以免产生「内湿」。
第一,不要过多喝水、喝饮料、喝茶、喝汤、喝酒、吃水果,少吃甜腻食物,别迷信「一天几杯水」、「多吃水果能美容」等说法,须知凡事皆有度,再好的事,过了就不好了。
第二,不要经常处于潮湿环境中。湖畔海滨风景虽美,但湿度太大,不宜久居。梅雨季节室内可以适当使用除湿设备。如果长期在上海、深圳等气候潮湿的城市居住,又曾经患过湿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搬到空气更干燥的内地生活,比如新疆、北京、美国中西部(说错了,美国是外国,不是内地)。
第三,得了感冒、腹泻等日常小病,不要主动要求医生输液治疗。这些病用中药好得更快,轻率补液不但无助于加快痊愈,还容易导致湿病。几年前曾遇到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咳嗽、气喘、尿路感染,在别的地方输液治疗了2周,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重,门诊开了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服了三剂就痊愈了。
第四,不要贪凉。夏天空调温度设定不应低于26℃,冰镇食物不可多吃。女孩子衣着尽量不要露脐、露背、露肩、赤足,除非天气真的很热(真的很热,穿薄而透气的也比露好啊)。寒冷的侵袭会导致脾肾阳气受损,不利于「水利系统」正常工作。
第五,锻炼身体,改善脏腑功能。对于原本体质虚弱的小朋友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同样吃冷饮喝啤酒,有的人腹泻,有的人胃痛,有的人生湿疹,有的人关节痛,有的人却啥事儿没有,就是这个原因——正气存内(体质强悍),邪不可干(百病不生)。补充一句,就祛湿而言,锻炼的方法最好不要选择游泳。
最后,说3个祛湿小方。
方一,赤小豆薏米汤。
这个食疗处方很多小朋友都知道,作用不强(比拔火罐强),胜在安全、方便、好吃(不难吃)。如果你的内湿不重,可以一试。注意别买错食材,一定要用赤小豆,不能是红豆。另外,虚寒体质的小朋友不适合服用此汤。
方二,藿香正气散。
这个大家也都熟,可以买到成药,不必配药煎煮。藿香正气散适用于感受外湿后出现的呕吐、腹泻、胸膈满闷、食欲不振、轻度浮肿等症状,疗效确切,比赤小豆薏米强。不过,该药性温,对于湿中夹热的人就不合适了。
方三,多动动,出出汗。
增加体力劳动或运动锻炼,让湿通过汗水排出。请大家一定注意,活动停止后应尽快用干毛巾擦干汗水,或洗热水澡,如果任由汗水蒸发,容易重新感受风、寒、湿邪,比不动更不好。
愿大家不再为「湿」所困。
注解:
⑴ 女生:泛指18~80岁,关注美丽、关注健康的女性;
⑵ 小朋友:热爱中医、热爱学习的非医学专业人士昵称;
⑶ 三体人:刘慈欣科幻名著《三体》中的外星人,在危难时刻能够主动排干身体水分,变成纸片人。
作者:孙士清
编辑:任思蕴
来源:“新时代的老中医”微信公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