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珊·桑塔格的最新传记将出版,作者称,桑塔格才是前夫重要著作《弗洛伊德:道德者之精神》(Freud:The Mind of theMoralist)的实际作者。
桑塔格17岁时,在芝加哥大学偶入了28岁的社会学家菲利普·里夫(Philip Rieff)的课堂,仅10天后,两人便闪电结婚。1958年,两人结束八年婚姻。《弗洛伊德:道德者之精神》一书1959年正式出版,这本书奠定了里夫的学术生涯。特里林说这本书“世所罕见”,“严肃地回应了心理分析的知性涵义,尤其是道德涵义”。长期以来,桑塔格一直被视为是此书的非正式合著者。然而,在将于9月出版的《桑塔格:她的生活》(Sontag:Her Life)一书中,作者本杰明·莫泽(Benjamin Moser)列出书面证据和种种轶闻,证明桑塔格对此书贡献并不仅如此。
菲利普·里夫
《弗洛伊德:道德者之精神》一书于1959年首次出版,首版在前言中以苏珊·里夫之名向桑塔格“特别致谢”,但到1961年再版时,所有对于桑塔格的致谢均被删除。根据《苏珊·桑塔格:附注目录》记载,1959年,桑塔格与菲利普·里夫的离婚协议要求桑塔格默许前夫的独立著作权。
莫泽在撰写《桑塔格:她的生活》时,获准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桑塔格资料库进行研究,同时,他还走访了多位此前从未公开发声的桑塔格的旧友及相识。
在传记中,莫泽承认,《弗洛伊德:道德者之精神》一书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基于菲利普·里夫的研究和笔记,但他认为,“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菲利普·里夫)实际上并未在自己的事业基础上撰写此书。”桑塔格的一位朋友告诉莫泽,当年桑塔格夫妇二人在麻省剑桥居住时,“苏珊每个下午都在完全重写。”
1957年8月,桑塔格本人也在日记中记录了她“继续整理关于弗洛伊德的资料,做笔记,并且修改第二章的几段草稿”的过程。
莫泽还引用了桑塔格写给母亲的一封信,她在信中写道,“新书正进行到第三阶段,(我)每天都要工作至少十小时。”另外,桑塔格的朋友雅各布·陶伯斯(Jacob Taubes)在一封1958年的信中问她,“顺便问问,你真的放弃了关于《弗洛伊德》的所有权利吗?这是一桩犯罪啊。”在得到桑塔格的肯定答复后,他回信:“我想不开……你不能将自己的知识贡献拱手让与他人。倘若菲利普胆敢在没有你的署名下厚颜无耻地喧宾夺主,那他也毁了。”
莫泽称,在桑塔格放弃著作权40年后,菲利普·里夫曾给桑塔格寄去一本《弗洛伊德:道德者之精神》,题词是:“苏珊,吾生至爱,吾儿之母,本书合著者:原谅我。恳求你。菲利普。”菲利普·里夫于2006年离世。
在给英国《卫报》的声明里,莫泽称:“一直以来,都有传言称苏珊·桑塔格才是前夫巨著的真实作者。她嫁给菲利普·里夫时才17岁,单看那时的照片她更年轻。这本书内容如此复杂,以至于令人难以相信出自她手。但随着调查,我发现,桑塔格的确写了这本书,又在与前夫激烈的离婚中,为争取儿子的抚养权放弃了这本书。桑塔格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一种血的牺牲。”
桑塔格和儿子大卫
《弗洛伊德:道德者之精神》一书初次问世时,英国《卫报》不吝赞誉,称其出版为“一件值得赞扬的大事”,称“这本书对弗洛伊德之文化意义有着真知灼见……对人文科学做出了永恒的宝贵贡献。”同时,《科学美国人》杂志也赞扬:“页页均是里夫惊人的学识和深刻的反思,是令人难忘的瑰宝。”
离婚后,桑塔格的事业蒸蒸日上。她带着儿子搬到纽约。1966年,她的首部散文集《反对阐释》问世,三年后,她又发表《激进风格的样式》。
正如《苏珊·桑塔格:附注目录》所称,“桑塔格知识历程中的标志性话题”贯穿《弗洛伊德:道德者之精神》全书,仅从各章节标题便可见一二,如‘隐匿的自我’‘阐释的方法’‘过去之权威’。”读者“通过书中的旁征博引,从威廉·燕卜荪、肯尼斯·博克,到普鲁斯特、莎士比亚和托马斯·曼,再到尼采和歌德,仿佛能够听到桑塔格与自己及诸位大家的对话。”
《弗洛伊德:道德者之精神》
曾经有人认为,是桑塔格终身受到前夫作品中那些重要概念的影响。当年,里夫与她必然是旗鼓相当,而能互相影响,但之后,桑塔格的成就和声名都远远超过了他。桑塔格于2004年去世,《纽约时报》的讣闻里写道:桑塔格是一位善于综合的大师,能够处理广泛、棘手而难以把握的议题——艺术的本质,意识的本质,以及最关键的,现代境况的本质。(编译自《卫报》,sm ithsonian.com)
编译:张文婧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任思蕴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