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夫有一首歌,唱的是:
初看春花红,转眼已成冬
匆匆,匆匆
一年容易又到头,韶光逝去无影踪
今天是第24个世界读书日,那么好的春风里,读点好玩的书吧。前次梳理了十本适合春天读的书,今天继续。
沈从文《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重庆大学出版社
沈从文先生谈历史文物的书,起了如此一个有春天气息的名字。
沈从文出身湖南凤凰,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49年以后改行文物研究。
该书序言为他的作家同行汪曾祺先生写于1988年的《沈从文专业之谜》,谓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周瘦鹃《花花草草》 中华上编
江南老派才子周瘦鹃在就园林艺术、花花草草写下了大量的小品文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结集为《花前琐记》《花花草草》《花前续记》《花前新记》《行云集》《花弄影集》等六本小品随笔集,集外还有大量的文章,凡此这种皆由“鸳鸯蝴蝶派”之缠绵悱恻一变而为花花草草的沁人心脾,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这些小品随笔集绝版已久,要搜寻齐全殊非易事;中华书局今年二月推出一个新的汇编本,囊括《花前琐记》等六书,而总名之曰《花花草草:周瘦鹃自编小品文集》。
(日)高村光太郎《山之四季》 云南人民出版社
高村光太郎(1883-1956)雅号碎雨,日本诗人,雕刻家。战后蛰居山间,写下这本《山之四季》山居随笔集。文字萧淡优美,娓娓道来。
他笔下山中的春天,与我们身在江南感受到的春天,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三月寒气还未散尽,杂志上已经热烈地在讨论春天了,而春天,真的来的时候,倏然而过,一转眼便迎来夏天。
款冬、金线花、黄连、蜡梅、蕨菜、春霞、黄莺鸟、知更鸟、琉璃鸟、灰雀、云雀……各种漂亮的身姿都在他笔下的春天里。
(日)清少纳言《枕草子》 多个版本
作者为日本平安朝女作家,但生平事迹和家世背景资料匮乏。她的《枕草子》便成了后世塑造其形象的重要资料依据。这一点与吾国宋朝才女李清照有点像。与《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也有点像,朦胧模糊。
巧合的是,紫式部日记里提过清少纳言,说她“端着好大的架子”“有很多地方倒未必都妥善”“凌越别人”“附庸风雅”……女作家见女作家啊。
清少纳言的父亲清原元辅为小官,有文才,曾担任《万叶集》的训点工作。就是那个前阵子日本新年号“令和”的渊源《万叶集》。
清少纳言曾近侍一条天皇皇后定子,把宫中生活种种以随笔记下来,涉及四季天象、山川自然、草木花虫、身边琐事、男女之情、宫中节会等等。其中有数篇写到时节,《春曙为最》《树花》《草花》《五月时节,漫步山里》《五六月的向晚时分》……
(日)川端康成《藤花与草莓》 南海出版公司
“藤花与草莓”出自《枕草子》 “雪花飘在水晶念珠、紫藤花、梅花上,漂亮的婴儿在吃草莓”。一个春末夏初的傍晚,妻子和丈夫在窗边谈论一件奇妙的事情,故友的妹妹因为姐姐与这位太太的友谊,莫名地对她生出了依恋。这让妻子想起了遗失在奈良藤花树下的少女时光……
冲着如此春意盎然又忧伤惆怅的书名,也该读一读。
(日)夏目漱石《春分之后》 上海译文出版社
题目叫“春分之后”是因为作者预计自己要到春分才能写完这篇……这也是非常随意了。
内容是——“刚毕业的敬太郎为就职东奔西走,后在友人须永的帮助下获得职位,因此与须永、须永的舅舅、表妹千代子熟识,旁观了自我意识强烈、以哲学家自诩的须永与热情天真的表妹千代子的恋爱烦恼。描写了明治维新后日本知识界的状态和知识分子的困惑彷徨。”
(英)玛格丽特·威尔斯 《莎士比亚植物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曾在牛津研读现代史和建筑史,后专职写作,尤其喜欢写花草,自己在伦敦东部培育了一座花园。
本书图文并茂地排比介绍了莎士比亚作品中涉及的各种花卉、草木、水果、蔬菜等,呈现了莎翁对“对植物学非常熟悉”。比如,家喻户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毒药是从什么植物来的呢?
(波斯)鲁米《在春天走进果园》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鲁米(1207-1273),伊斯兰教苏菲派圣哲,莫拉维苏菲教团的创始人。他不但在宗教修行上有巨大的成就,而且在波斯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他与菲尔多西、萨迪、哈菲兹齐名,有“诗坛四柱”之称。随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时代运动的发展和兴盛,西方人重又把目光投向古代、投向东方,寻求一切可能满足他们心灵渴望和精神追求的灵性源泉。鲁米令人难以置信地成为了当代美国最受欢迎的心灵诗人。
书是梁永安老师译的。
(美)约翰·巴勒斯《醒来的森林》 三联书店
巴勒斯并不是那种常见的身居闹市而心怀乡野的作家,他本身就是一个地道的乡野栖居者。他于1837年出生在纽约州卡茨基尔山区的一个农场。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写作,与他从小生长于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中有关。尽管后来他也离开家乡先后当过教师、专栏作家、演讲经纪人和政府职员,可真正令他倾心如一的事业是:体验自然,书写自然。于是,在他36岁那年,他辞去了工作,只身到哈德逊河西岸购置了一个果园农场,并在那里亲手修建了一间“河畔小屋”,两年后又在两英里之距的山间建盖了一间“山间石屋”。此后,在人生的最后48年间,他几乎都是在这两间乡野小屋中度过的。他始终自由自在地“过着农夫与作家的双重生活,用锄头和笔在土地和白纸上书写着他的心愿”。他一生的著作多达25部,多以关注鸟类、描述自然和记录乡野生活为主。
《醒来的森林》是巴勒斯的第一部自然散文集,是一本“关于鸟的书”,但又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鸟的书。因为“它让我们享受到鸟语花香和大自然的清新优美,还有对原野与丛林的兴趣与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对待大自然的生活态度”。与其他描写和记录鸟类的许多作家所不同的是,巴勒斯对鸟的记录与描写并非只着眼于鸟本身,而是同时还对鸟的生存环境都加以充分关注。
(美)戴维·亨利·梭罗《种子的信仰》 上海书店出版社
身为田园诗人,梭罗在1854年出版的《瓦尔登湖》中倡导的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最好的隐居指南;而他科学家的身份也被持续忽略了一百多年。1847年,在结束瓦尔登湖两年的隐居生活后,他回到自己的故乡康拉德镇,沉迷于阅读森林和田野的语言。隐居者梭罗摇身一变成为农夫梭罗,而这个农夫,在此后的十佘年间留下了长达9000页的原始笔记和植物学日记。《种子的信仰》一书汇集了作者留下的354页《种子的传播》手稿和631页《野果》手稿,取其精华,此次出版中文本,重新开启这位知名散文家不为人知的另一段隐秘旅程。梭罗曾说:“当我离开瓦尔登湖时,又获得了几次生命。其中一条便是科学的生命。”
故事从一颗简单的油松果实开始,渐渐蔓延到白桦、红枫、黑白柳絮。我们听梭罗一路讲述森林的故事,看他引述著名的《北美森林史》、《美国鸟类学》、《植物史》和维吉尔的《农事诗》,发表关于动植物共利共生的洞见,体验着他面对土地时表现出的准确与优雅,惊叹于他细致的科学观察和对语言的诗意掌握……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被感染“自然中最渺小的事物最卓越。”
(美)塔莎·杜朵等《塔莎的花园》 中国城市出版社
热爱园艺、热爱自然的馈赠、热爱食物、热爱生活的读者一定不会错过“塔莎奶奶”的一系列美好生活之书。塔莎奶奶是美国著名的生活艺术家。她从返璞归真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简单的乐趣,向我们展示了生活的艺术和情趣。塔莎1915年生于美国波士顿。从小家中就常有马克•吐温、卢梭、爱因斯坦、爱默生、富勒等名人进出。
23岁,结婚,出版”Pumpkin Moonshinet,一书、
30岁,移居新罕布什尔州乡间,育有四个小孩(两男两女),
42岁,以”1 Is One”获得凯迪克大奖。
56岁,移居佛蒙特深山里,建造18世纪风格的农庄,开始独居生活,同年获得女王终身成就奖,
93岁时去世。
在本书中塔莎的两个朋友,文字作者托娃•马丁和摄影师理查德•布朗,带领我们来到那被称为“人间天堂”的花园及其幕后。塔莎深爱着自己土地上的每一株植物,惊人的罂粟花、近两米高的毛地黄、醉人的芍药……除了花朵和为之提供食物的蔬菜外,她的天堂中还充满了令人着迷的动物——柯基犬、努比亚山羊、猫、鸡、扇尾鸽,以及四十多只外国雀类,鸡尾鹦鹉、金丝雀、夜莺、鹦鹉,栖息在她的古董鸟笼中。塔莎那些美丽的水彩画和迷人的轶事,让这本美丽的书更是锦上添花。
看完这本书,人人都想拥有一个花园。
(日)细井徇 《诗经名物图》
最美不过《诗经》,循着《诗经》中的名物,看花看草看春风。
关关雎鸠,夭夭桃花,苍苍蒹葭,给人以无限美的联想。
日本学者细井徇所撰《诗经名物图解》,精致描绘《诗经》名物,让典雅诗句中的花草虫鱼都生动起来,宛若眼前。 该书有弘化四年(1847)作者细井徇自序、松堂清裕嘉永戊申年(1848)序和花木鸿嘉永辛亥年(1851)跋。
细井徇,号东阳,曾为僧为医,撰有《四诊借要》等。细井氏有鉴于因时地之异,古今之异,《诗经》名物多所难辨,孔子所云多识草木鸟兽虫鱼之名的目的难以达到,而前人所作多有不足,乃与京都一带画工商议共同编撰,由细井亲自审定,“加以着色,辨之色相,令童蒙易辨识焉”,遂成此书。
陈淏《花镜》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据说文艺男青年会把这书送给女朋友当礼物。
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花镜》是一部关于传统园林艺术的撰着。根据作者“自序”,可知是在其对“园林花鸟”诸事有过详尽亲身实践或调查了解,对艺园之道亦颇有独得之秘后,为使“人人尽得种植之方”而撰就的。全书凡六卷。卷一作“花历新栽”,对全年占候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就每月在分栽、移植、扦插、接换、压条、下种、收种、浇灌、培壅、整顿等方面的工作做了具体而细微地罗列。卷二为“课花十八法”,系统记述了观赏花木的栽培原理和管理方法。卷三至卷五分“花木类考”、“藤蔓类考”和“花草类考”,对涉及园艺的近三百种植物的名称、形态、习性、产地、用途及栽培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系统介绍。卷六所附为禽鸟、兽畜、鳞介、昆虫等观赏动物。从作者的叙述过程和结构来看,卷二的篇幅尽管偏小,却是全书最为核心的部份。该卷不仅从科学的角度阐释了诸如“人力亦可以夺天功”之类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卷末所附数则“花间日课”、“花园款设”和“花园自供”,对作者徜徉花镜的生活进行了粗线条的描述,在无意间却也流露出一种遗留自晚明时期崇尚山居清玩的“隐君子”气息,成为中国传统农书中“山居系统”特征的重要例证,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尤其是游艺和陈设造物艺术方面的概要总结。
编辑:任思蕴
策划:文汇报理评部
来源:部分图文综合整理自豆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