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本市历史风貌保护利用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思想观念上有偏差
历史风貌保护利用工作具有长期性、持续性,投入多、见效慢的特点,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从发展全局把握战略定位,保持战略定力,秉持正确工作理念。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和地区同志的思想状态和思维习惯与历史风貌保护利用工作的要求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
一是视历史风貌为负担。一些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相关主体把历史风貌看作被动接受的“负面资产”,怕历史风貌保护影响本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旧区改造。
二是大拆大建的思维方式还没有彻底改变。面对历史风貌,主要问题是如何保护、如何利用,而不是拆哪些、拆多少,但当前一些同志还是习惯于“拆”字当头的思维方式。
保护利用上存短板
虽然本市在历史风貌保护利用上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历史风貌保护不力甚至遭到破坏的情况仍然存在,历史风貌活化利用整体上滞后。
一是一些历史建筑安全状况堪忧。书隐楼是清代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与宁波天一阁、南浔嘉业堂齐名,但由于缺乏必要保护措施,大多数建筑已成危房,个别建筑已现洞天,残破之状令人唏嘘。徐光启故居“九间楼”住着“七十二家房客”,严重超负荷使用,影响房屋安全,也在缩短房屋使用寿命。
二是一些有价值的历史建筑还没有纳入保护范围。由于漏报、瞒报等多种原因,仍有一些历史建筑还没有取得应有的文物或历史建筑“身份”,没有纳入保护范围。在这次调研中,政协委员们发现两处清代历史建筑,即曹参后裔老宅建筑群和作为上海民居重要类型之一的绞圈房,没有纳入保护范围,险遭拆除,在大家呼吁下才得以保留。
三是老城厢历史风貌损毁严重。作为上海城市之根、文化之源的老城厢,历史风貌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保护任务艰巨。现在老城厢传统肌理留存已不足50%,有的区域拆除面积超过85%。
四是有的古镇处于破败态势。古镇所蕴含的价值没有被充分认识,古镇的保护利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江浙两省古镇所呈现的勃勃生机形成鲜明对比,也与郊区乡村振兴战略不合拍,与上海特大型城市应有的治理水平不相称。
五是历史风貌活化利用整体滞后。本市虽然划定了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但不少历史文化风貌区还没有从整体上进行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没有进行功能的开发。
六是名人故居等不可移动文物、优秀历史建筑向公众开放不够。本市名人故居较多,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还没有向社会公众开放。如本市陕西北路名人街,虽经政协委员多次呼吁,但部分优秀历史建筑仍没有向社会开放,“躲在深闺人未识”。
统筹协调上需加强
对历史风貌的保护利用需要站在城市发展的全局上,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有序推进。但在实际工作中,本市对历史风貌保护利用整体考虑不够,市级统筹协调相对较少,区或街镇成为保护利用的责任主体,导致各自为战,质量和成效参差不齐,历史风貌保护利用的整体效应不明显。
经费保障上未完全到位
一是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尚未完全落实。《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虽然规定本市应设立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但实际上一直没有完全落实。
二是对私人产权历史建筑修缮支持不够。本市历史建筑修缮经费补贴对象限于公有产权的历史建筑,私人产权的历史建筑修缮没有纳入补贴范围,难以调动私人产权人保护的积极性。
三是对历史建筑的社会开放缺少必要经费支持。向社会开放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需要一定的人员和经费作保障,才能确保正常运行。但目前,本市还没有建立私人产权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开放的经费支持办法,产权人或使用人缺乏开放的积极性,影响到大量此类历史建筑无法向社会开放。
编辑:李伶
责任编辑:杨逸淇 陈瑜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