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1日,日本公布了新的年号“令和”,官方解释是从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中,择取《梅花歌三十二首》序文“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珮后之香”一句的“令”“和”二字合成,并宣称这是第一个典出日本古籍的年号。新年号迅速引起热烈的讨论,其与中国古典的关联问题也众说纷纭。而早在本世纪初年,冯天瑜先生即在著书《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中华书局2004年出版)中,就对日本年号的渊源问题作过详细的考证和论述,认为其受到汉字文化的深广影响。虽为旧文,于正本清源亦大有裨益。兹选摘如下,以供参详。
▲《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书影
▲冯天瑜先生访学日本期间的留影
(前文略要:日本伦常、政治的核心概念——“天皇”一词,本就采自汉字文化。“天皇”之古典义有三:一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之“天皇”,一为“天皇大帝”之星宿名,一为道教中的天帝。随着道教和道教文献传入日本,“天皇”成为日本神道教的核心概念,“天皇即神”构成神道教的中坚思想。而日本对国君的称谓由“王”“大王”改为“天皇”,虽然史书语焉不详,但学界普遍认为起于7世纪,即日本仿唐的高峰期。日本以唐朝政制为范式,确立天皇制度。唐高宗于674年称“天皇”,则对日本以“天皇”作国君之号有直接启示。7世纪末的天武天皇在唐朝政制和道教传日的双重影响下,颁布《飞鸟净御原令》,明确规定以“天皇”为国君之号。其后天皇的地位与作用虽多有变化,但“天皇”名号一直沿用至今。而代表天皇神圣性的八咫镜、草薙剑、八坂琼曲玉之三种“神器”,也典出汉籍并仿自中国,日本儒学家以其对应“仁、勇、智”三德,均为中华元典的基本德目。)
日本以天皇“年号”(又称“元号”)纪年,其法亦仿自中国;年号所用文字,也都取自中华元典,这是汉字文化影响日本的又一明显表现。
年号作为皇帝纪年的名号,源于中国,始于汉武帝(前156-前87),他狩猎获独角怪兽(认为是麒麟),遂定“获麟”之年(前122)为“元狩元年”。武帝又把自己登帝位的前面若干年也追加年号,如“建元”(前140-前135)、“元光”(前134-前129)、“元朔”(前128-前123)。“元狩”(前122-前117)之后,又续定为“元鼎”(前116-前111)、“元封”(前110-前105)、“太初”(前104-前101)、“天汉”(前100-前97)、“太始”(前96-前93)、“征和”(前92-前89)、“后元”(前88-前87),汉武帝在位的54年间共享年号11个。自汉武帝起,历朝历帝皆取年号。这一作法传至汉字文化圈诸国,越南、朝鲜、日本概莫能外。而中、越、朝均在近代废除帝制,年号当然也随之取消[清末革命派主张以黄帝纪年取代君主年号纪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国民日报》刊发无畏(刘师培)的《黄帝纪年论》,提出此议。同一时期康有为在《中西纪年比较表》(载《中外纪闻》)中主张孔子纪年,并注明“海外以教纪年”(指以基督诞生为元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并用阳历。随即黄帝纪年停用,改用公元纪年],至今仍保持帝制的日本,现在是世界上唯一使用年号的国家。1979年6月,日本发布《元号法》,将天皇年号法制化。该法规定,天皇即位时更改年号,以政令公布。如1989年1月裕仁天皇病逝,明仁天皇即位,改年号“昭和”为“平成”,1989年为“平成元年”。
日本用年号,始于以“大化改新”垂名青史的孝德天皇(645-654在位)及执政的中大兄皇子(后登基为天智天皇,668-671在位),将实行变革的一年定为“大化元年”(645),这是日本的第一个年号。“大化”一词,意谓“伟大的教化”,典出《尚书·大诰》“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和《汉书·董仲舒传》“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无一人之狱矣”。孝德天皇之后的六代天皇制定年号偶有中断,从文武天皇(697-707在位)制定大宝年号起,直至今天延续不辍,并且都从中华元典择取两字组成。江户末期孝明天皇(1846-1867在位)的三个著名年号,一为“文久”(1861-1863),典出《后汉书·谢该传》:“文武并用,成长久之计。”二为“元治”(1864),典出《易·乾·文言》:“乾元用久,天下治也。”三为“庆应”(1865-1867),典出《文选》汉高祖《功臣颂》:“庆云应辉,皇阶受术。”(日本近代启蒙学者福泽渝吉创办的“庆应义塾”即今“庆应大学”,因始于庆应年间而得名)这三个年号分别由菅原为定、菅原为荣、菅原在光撰进。
日本的年号,均由公卿、重臣、学者从中华元典选取文词,呈天皇(天皇幼,则由摄政)确定。这种办法在日本成为传统定制。据统计,自孝德天皇用“大化”年号以来,天皇年号共249个,出自中国典籍106部,引用较多的是《尚书》38次,《周易》27次,《诗经》15次。其它如《礼记》《周礼》《孝经》《史记》等也多次被选用。据松下三鹰编《日本年号宝典》(昭和十四年东邦书院出版)统计,天皇年号首字出现次数最多的汉字依次是:天(27)、永(16)、元(15)、文(15)、宽(14)、正(13)、长(11)、延(11)、嘉(11);尾字出现次数最多的依次是:和(18)、治(18)、德(14)、历(14)、应(13)、永(13)、保(12)、元(12)、安(12)。
▲日本历代年号
中国自汉代至宋元,往往是一帝多年号,日本也长期仿效。中国自明代起改为“一世一元”,年号成为帝王的代称,如朱元璋年号洪武(1368-1398),称洪武皇帝;玄烨年号康熙(1662-1722),称康熙皇帝。日本至近代方实行“一世一元”制,年号也成为天皇代称,其年号的文词仍出自中华元典,如:
“明治”(1868-1912)典出《周易·说卦》:“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孔子家语》:“长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
“大正”(1912-1925)典出《周易》:“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周易·大畜卦·彖传》:“能止健,大正也。”
“昭和”(1926-1988)典出《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平成”(1989- )典出《尚书·大禹谟》:“地平天成。”《史记·五帝本纪》“内平外成。”
日本天皇仿中国帝王,死后追加“谥号”,谥号取庄严、神圣义的两个汉字,如神武、绥靖、安宁,懿德、孝昭、孝安、崇神、垂仁、景行、应神等,均出自中华元典,被称之为“汉样的谥号”。日本天皇有谥号,是44代元正天皇(715-723在位)开始的。此前43代天皇的谥号,是8世纪以后淡海三船奉敕编制的。组成天皇谥号的汉字出现最多的是“神、武、孝、德、仁、天、明、安、崇、元”等10个。
天皇的名字,多择自儒家经典,从清河天皇(858-876在位)起名“唯仁”以来,70代天皇有49代天皇名中有“仁”字,据《后深心院关白记》,菅原高嗣为后圆融天皇(1358-1393)取讳号,列昭仁、成仁、绪仁三种供选,后定为昭仁,其出典“《广韵》曰:昭,上遥反,日明也,著也。《左传》曰:五色比象昭其物。《东宫切韵》曰:理政事而至成功,谓之仁。《尔雅》曰:太平之人,仁也。”近代以来的天皇名,均有“仁”字,如孝明天皇(1847-1867在位)名“统仁”,明治天皇(1868-1912在位)名“睦仁”,大正天皇(1912-1925在位)名“嘉仁”,昭和天皇(1925-1988在位)名“裕仁”,现在在位的平成天皇名“明仁”(1933-),皇太子名“德仁”(1960- )。
日本皇室成员取名也遵循前述办法。笔者2001年11-12月在京都参加学术会议,恰逢均已三十几岁、长期无后的太子德仁与雅子妃于12月1日得一女儿,举国欢庆。按皇室法规定,皇子或公主的名字取含义典雅的汉字,字符形式要具书法美,这种书法美必须能在皇室羊皮纸卷轴上体现出来,而且读起来要有优美的韵律。皇室法还规定,皇子或公主诞生后第七天举行命名仪式。而恰在小公主诞生的第七天(12月7日),笔者乘班机离日,在机舱内看到《读卖新闻》《朝日新闻》《产经新闻》等几种日本报纸,均在显著版面报道公主命名仪式,公布小公主的皇室称号“敬宫”,名“爱子”,并以大字通栏书写:
典出《孟子·离娄章句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报道还披露,小公主取名所用典故,由东京教育大学名誉教授镰田正、静嘉堂文库长米山寅太郎、东京大学名誉教授秋山虔三位汉学家提出三个候选方案,并采纳太子、太子妃意见,最后由天皇裁定。
今天的日本已沐浴欧风美雨百余年,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国家,但在社会的某些层面仍保存着汉字文化里十分传统的部分,日本围绕天皇及皇室的一系列专门用语,至今严格沿用相关的中国古典词,如玺(御玺、国玺)、御名、巡幸、行幸、还幸、亲临、台临、天览、台览、玉音、玉座、玉体、圣体、玉颜、天颜、龙颜、圣寿、睿虑、圣旨、懿旨、御制、敕语、敕题、敕裁、敕许、敕命、崩御、薨去、奏上、奉答等等。今天从日本报刊见到关于天皇及皇室活动的报道,还充满这类汉字词。日本学者论及这种文化现象道:
日本的天皇氏族借用中国皇帝制度中的中华思想、礼和皇帝专用词,建立起日本的天皇制。(山中顺雅《法律家眼中的日本古代一千五百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62页)
这是日本思想及语文深受中华文化熏染的表现之一。
来源:节选自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中华书局2004年第1版,58-65页
作者:冯天瑜
编辑:刘力源
责任编辑:任思蕴
投稿邮箱:wenhuixueren@139.com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