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哈佛艺术博物馆摄影收藏形成的戴维斯·普拉特(右)
1982年,三家美术馆整合在“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统一名称下,其名称后简化为“哈佛艺术博物馆”(Harvard Art Museums)。这三家美术馆分别是:1895年开馆的福格美术馆,由伊丽莎白·福格夫人遗赠20万美元建立,主要收藏中世纪到当代的西方艺术;1930年,前身为日耳曼美术馆的布施—莱辛格美术馆归属福格美术馆,其收藏亮点是拥有全美最好的德国表现主义艺术、维也纳分离派艺术与1920年代构成主义艺术收藏,以及后来入藏的包豪斯作品收藏与约瑟夫·博伊斯收藏;还有赛克勒美术馆,以古代东方艺术,特别是亚洲、伊斯兰与印度艺术为主要收藏特色。2008年,这三个美术馆一起,共居于位于昆西街32号的空间里。
▲三家美术馆处于同一屋檐下的哈佛艺术博物馆
在哈佛艺术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中,我们重点谈谈摄影藏品。“哈佛对作为艺术的摄影没有兴趣。”这是美国摄影史研究的开创者与奠基者之一弗蒙特·纽霍尔在回忆其哈佛本科岁月时给出的“指控”。但今天,哈佛艺术博物馆已拥有8万多件摄影收藏。据该馆摄影策展人玛姬达·贝斯特(Makeda Best)告知,哈佛大学旗下51个机构共拥有1000多万件藏品。
在哈佛艺术博物馆摄影收藏的形成过程中,摄影人戴维斯·普拉特(Davis Pratt )发挥了关键作用。最初,他向哈佛大学建议普查分散在学校各处的照片情况。在建议被采纳后,他被任命为学校新成立不久的卡彭特视觉艺术中心(CCVA)的静照摄影策展人。他因此成为哈佛大学第一个摄影策展人,策划了“哈佛的50张照片:1844—1966”展,展示从CCVA、哈佛各图书馆、各美术馆及档案馆收藏中挑选的照片。而后,在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在福格美术馆图书馆司书的帮助下,哈佛大学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美术摄影教学收藏(fine art photography teaching collection)。
1969年和1970年,福格美术馆召集了一个专门委员会,来品评摄影在哈佛所处的地位。这个委员会的主席是艺术理论家、策展人阿尔弗雷德·H.巴尔。这位纽约MoMA的首任馆长,对“开始在哈佛严肃地考虑教授摄影史与建立摄影收藏的可能性作出了重要贡献”(普拉特语)。
就这样,在内外合力的推动下,哈佛艺术博物馆的摄影收藏开始扎实起步。通过普拉特策划的一系列摄影展览,逐步提升了人们对摄影重要性的认识。1969年,他策划的“本·香(Ben Shahn)作为摄影家”展览开幕。展览后,本·香的妻子将他的照片包括底片及其他档案材料共计4000多件捐献给福格美术馆。而接受这份捐赠,意味着福格美术馆对于摄影作为入藏对象的承认与接受。
从此,哈佛美术馆收藏摄影的步伐加大,并设置了摄影部以确保摄影将受到严肃对待,确保了摄影在美术馆这个制度空间中的地位。
▲哈佛大学美术馆常设展区一景
继入藏本·香摄影档案后,1972年,国家艺术基金的一笔款项使得普拉特得以购入200件重要的美国摄影家作品,美术馆的摄影收藏因此变得更加丰富且面向多样。之后又有热心人士以其捐赠进一步充实美术馆的摄影收藏。当普拉特于1991年在68岁时去世后,一些人筹集建立了“普拉特纪念基金”,专门用于为哈佛艺术博物馆购藏摄影作品。
在哈佛艺术博物馆任职的20年期间,普拉特一共策划了20个展览以及70多个“非正式照片展示会”(Informal Print Room Installation)。所谓“非正式照片展示会”,一般在哈佛艺术博物馆四楼举办。那里有5间相对独立、大小不一的研讨室,既可供教师上课,也可摆放从库房提调出来的藏品供观摩研究。展示会往往会有一个主题,由摄影策展人从库房提出藏品,预先在室内大桌子上摆放好,然后在规定时间内向来参观者进行解说并接受提问。展示会一般长达一小时,社会公众可报名参加。
可以说,“非正式照片展示会”既具有服务、回报社区的性质,同时也扩大了美术馆的影响力。一个不向其所在社区展示其工作与服务、不思回馈社会的美术馆与博物馆,是否能够维持长久,恐怕是个问题。一个美术馆与博物馆,如果其收藏不能与公众分享(不管其分享方式如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经营理念上的失败,同时也是对于社会的失职。
▲非正式照片展示会'现场%策展人贝斯特女士正在向公众讲解
2002年,CCVA的2万8千多件摄影作品永远转入福格美术馆。这批藏品的转入,使哈佛艺术博物馆的摄影收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来自于哈佛社会博物馆(The Social Museum)的摄影收藏。
社会博物馆的创建者是哈佛大学教授皮博迪(Francis Greenwood Peabody,1847—1936),他在校创设了社会伦理系,后来成为哈佛大学神学院院长。任教期间,他眼看哈佛校园里出现了面向人类学、自然史与艺术史的专业博物馆,觉得有必要建立一所以社会研究为目的的博物馆。为此,他和他的学生广泛收集照片以及各类图表等来自世界各国有关社会问题的视觉材料。1907年,借址于哈佛园(Harvard Yard)中的爱默生楼的社会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社会博物馆收集的许多照片,往往采取两张并置的展示方式,强调一种前后对比,以突出社会改革的重要性。1911年,皮博迪编辑发行了一本名为《作为大学教学指南的社会博物馆》的小册子,对已有藏品从社会思潮、社会现象与社会制度建设等方面,根据英文26个字母进行编目并显示收入此项目之下的照片与图表数量。在这些条目下面,根据情况建有子分类。据这本小册子统计,藏品有照片5559张,图表1774幅。
1960年代,社会博物馆的藏品被CCVA收入。2002年,这批藏品从CCVA转入哈佛艺术博物馆。现在,来自社会博物馆收藏的照片,经常被以各种方式有机地组织到在哈佛艺术博物馆里举办的各种常设陈列中去,并作为哈佛艺术博物馆优质公共服务之一,被数字化后向全球公众开放。
把握历史机遇,加上较为成熟的制度因素与较为丰沛的资金后援,使得哈佛艺术博物馆在一个较为漫长的时间里稳健地扩充了藏品,并使其藏品最终得以覆盖摄影的各个方面,得以展示其同时具有记录与表现两个向度的媒介特性。如此,其摄影藏品所具有的独特张力与魅力,便构成了其无可取代的特色。(本文得到哈佛艺术博物馆杨妍女士的帮助,特此致谢)
作者:顾铮(2017-2018哈佛燕京访问学者) 责任编辑:单颖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摄影:顾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