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我国外语教育和高校英语专业转型的话题,经由文汇报的连续报道后,在国内高教界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热烈讨论。其中,围绕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教委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蔡基刚所倡导的“除少数高校继续保留英美语言文学方向,走少而精的路线之外,大多数院校要转型到专门用途英语方向”的观点,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有继续讨论甚至商榷的必要。
蔡基刚教授日前专门就这一主要观点从公共教育角度再做论述,并以撰文的形式投稿文汇APP发表。
改革开放40年,各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相当大的成就。高校外语教育不例外,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口笔译人才和各教育段的师资,为推动我国相关涉外领域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我国英语教育固然取得了长足的成绩,但客观地说,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果从是否充分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的科技经济发展需求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做的是很不够的。除少数人到海外学习工作外,我国整整一代本土培养的科技工程人员无法用英语熟练地汲取和交流他们各自领域的国际前沿信息和科研成果,也无法用外语有效开展毕业后的工作与研究。
40年后再出发,高校外语教育未来要走什么路,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按照我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也必须与时俱进,是时候就高校外语教育的定位做出新的全盘考虑和修订了。
1、公共英语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目标,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
英语是我国莘莘学子花时学习最多的课程,是高校选修学生最多的一门公共课。尽管英语学习已提前到小学一年级,甚至学龄前,但40年来,高校英语教育始终定位与中小学英语同质化的通用英语或基础英语教学,其结果只能是费时低效。
公共英语教材充塞着“我的父母”、“我的家乡”和“我的爱好”这些和大学生认知程度和知识结构极不相配的课文,造成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普遍懈怠。
公共英语实施以能力等级达标为驱动的应试性教学,即以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完成大学英语学习为标志的教学,结果培养的学生是“高分低能”。
这种应试性和同质化的公共英语根源之一是:
1)外语界鄙视外语作为工具汲取和交流专业信息的教学,坚持外语教育就人文素质教育和跨文化教育;
2)外语界认为学生只要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就能胜任他们专业学习和研究,没有必要结合学科学习科技英语等。
2、高校英语教育从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刻不容缓
当今我国社会已进入了新时代,无论是一带一路建设,还是“双一流”建设,或是新工科新理科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都需要培养一大批能用英语直接从事学习、工作和科研的大学生。高校英语教育从通用英语(打基础为应试的语言教学)向专门用途英语(满足特殊领域需求的语言教学)的范式大转移,已经刻不容缓。
专门用途英语,即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在二战结束后随着国际间的科技与经济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从应用语言学下面发展出来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ESP一反以语法翻译为方法、以文学经典为载体和以等级达标为目的的通用英语教学做法,开辟以学生专业内容为载体的语言分析和教学的新路子。
40年来,ESP蓬勃发展,世界上几乎所有英语作为外语的高校英语教育都采用了ESP,其中包括亚洲的日本、韩国、越南和我国的香港和台湾。
改革开放初期,为配合实现“四个现代化”,促进我国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就明确要求高校把外语作为工具,“培养既懂专业又掌握外语的科技人才”。这样,专门用途英语被引入中国。
1987年教育部修订外语专业目录,将外语学科分为外国语言、外国语言文学、语言学和专门用途外语四大类。在专门用途外语下面,列出了专门用途外语科技、 旅游、外贸和外事管理四个方向。但是,不久专门用途外语就跌出了外语学科目录。
3、ESP教学生如何汲取和交流他们的专业信息
外语界人士坚持认为,外国语言、外国语言文学和语言学,是外语教师可教的。而专门用途外语是专业英语(如冶金英语、材料英语),外语教师无法教。实际上,这是一种很深的误解。ESP不是专业英语,不教专业内容甚至不教术语。ESP只是把专业内容作为语言分析的媒介,教学生如何汲取和交流他们的专业信息。
ESP认为,各学科的知识用英语构建和交流的方式是不同的,即使同是英语期刊论文,如医学、工程、法律等论文,其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句法特征都是很不相同的。ESP是通过让学生分析他们专业的期刊论文或实验报告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征,从而掌握这些体裁文章的语言规律,让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有效地汲取信息,写出他们专业圈认可的文章和报告。
ESP认为,一个人的英语语法再好,讲得再流利,达到了英语能力四级和六级等,只说明他有充足的语言技能储备。但这种储备只有结合特定的工作语境(如化学实验报告,刑法民事判决书,或飞行员和指挥台起飞降落交流)进行ESP训练才能有效发挥出来。对中国人来说,英语是一门外语。要让大学生像母语一样,把英语学到听说读写样样精,达到《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的八、九级(即英语本族人水平),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
大学生专业学习时间是有限,再也不能像应试年代一样,让他们为了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全面达标,把大学的一半学习时间用在英语学习和应试上,而影响了他们专业学习和科技创新。新时代要求我们确保学生把绝大部分学习时间用在专业上,而不是在外语上。
根据ESP,到了高校,大学生只要学他们专业学习所需要的某种外语能力即可,如科技人员需要较强的英语读写能力;飞行员要进行严格的英语听说能力训练。其他能力可到以后需要时再学,效率更高。暂时不需要的,化了大量时间学的语言能力不用则废。
在这一点上,日本外语教学的策略就显得很智慧,日本不搞花架子,不搞全国性口语比赛,不搞教学等级考试。他们一心一意培养大学生——未来的科学家用英语作为工具汲取和交流专业的能力。日本科学家听说能力可能比较弱,但他们在专业领域内有着很强的学术读写能力,这是帮助他们获得一个又一个诺贝尔奖的诀窍。
4、高校要把公共英语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来支持
为此,我们建议:
首先,各高校要把公共英语作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来支持。如把公共英语从外语学院独立出来,成立校级语言教学研究中心(如清华大学最近做的那样),定位在为学校各专业院系的需求服务,为大学生安插上他们专业共同体交流用的语言翅膀,让他们在国际科技经济上空自由翱翔。
其次,各高校的外语学院要“并、转、停”,剩下的英语系或外语系要改名为英文系或外文系,系名更正将保证英文专业和中文专业一样,有真正的学科支撑,而不是类似汉语专业,成了语言技能培训机构。研究英美文学的英文系不是每所大学都需要的,但公共英语是每个高校不可缺少的。
最后,必须尽快在教育部外语目录里恢复专门用途英语学科地位,这样才能使语言教师找到学术研究的方向,不会出现白天教专门用途英语,晚上在搞莎士比亚研究的两张皮现象,才能使语言教学中心有学科的支撑而迅速发展,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
作者: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教委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蔡基刚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