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的教育“烧钱”,很多家长心甘情愿。据统计,现在部分家庭的教育支出已超过家庭总收入的40%。养育孩子真的很“贵”!
但“不差钱”的教育就能换来孩子日后的“成功”吗?
近来常听一些大学教师感叹,如今的学生个个都很聪明,但离优秀似乎还有点距离。说得直白点,有些学生成绩很好,但让人打心眼里喜欢不起来,因为他们“不太可爱”。
一位名校掌门人分享过他的两则观察:校园里时常能看到名牌傍身的学生,几千元的奢侈品包、上万元的限量版鞋等并不鲜见。
一个经济尚未独立的学生如何负担这么高的消费?
不用问,必然是父母埋单。仓廪实而知礼节,丰裕的物质条件下,应该有足够的教养。
但是,有一次,他受邀参加学校毕业典礼,如此庄重的场合,有的女同学穿着超短裙、破洞热裤,有的男同学穿着短裤、凉拖。显然,在这位掌门人眼中,这些名校生的“优秀”已经打了折扣。这并非因为他们的知识不够精深,而是因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虽然把这些年轻人送进了著名学府,却没有培育他们良好的教养。
当下,不少年轻人看似很注重个人形象。一些如何让人活得体面、有尊严的“鸡汤文”也备受热捧。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并不理解何谓真正的“体面”——貌似有知识、有文化,也有点品位,但他们偏偏礼数有失、教养有缺。
不得不说,这是今天我们的教育需要反思,也是广大教育者和家长需要直视的问题。
教育之“教”,本为“教化”之教。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无论是自处,还是和他人相处,都离不开教养。教育的作用本来就是“成人”,即一方面使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一方面要使人融入社会、懂得和他人相处。也正因此,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教育的首要功用,不是求取功名,而是修身。儒家倡导“修齐治平”,修身是第一位的。
但是,当下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我们崇尚教育,很多时候是出于功利目的,将之视为赤裸裸的“投资”。无论是买学区房、考名校,还是没完没了地报培训班,所有的学习和补习,对家长来说,都指向一个目的:为孩子投资未来,让他们有更好的生活,从而也算是为自己投资未来。
被功利心驱使的教育,必然会培养出很多“单向度”的人。今天有更高的分数,明天才能追求更高的收入;今天要成为考试的胜利者,明天才能收获职场的成功、成为人生赢家……这种听上去十分明了的“成功逻辑”之所以收服了很多人的心,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简单,简单到让功利之人可以凭功利之心直接断定:用数字比比大小,就能丈量出人生的高度。
但是,稍有生活阅历的人都知道,最终决定一个人人生高度和境界的,不是外化的物质、可计量的数字,而是内在的教养。
教养不同于知识,教养需要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教养,往往隐藏在生活的细节中,在关键时刻不自觉地“闪现”。教养像一束光,平凡人常常因它而不凡。但有时,一些总在聚光灯下的人、一些貌似接受过优质高等教育的人、一些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人,却往往因个人教养有失,在关键时刻马失前蹄、败下阵来。
近期,就有个别名人在公众场合发表言论,本想追求轰动效应、博个眼球,不料却因“满嘴跑火车”而引发争议,最终不得不公开道歉。其实,一个人在公众场合的言谈,往往透露出他是否对人心存善意,这往往就是教养;而在意识到自己做错事后能否真诚道歉,这也取决于教养。教养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力量。
中国人自古就讲究教养,历来看重家风和家教。家风家教如种子破土,不可见却有千钧之力。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由此再来观察我们的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在“求真知”上已十分精进,但在“做真人”上尚有不少提升空间。
毕竟,一个人的容貌会老去,千金也会散去,唯有教养会历久弥新,使“人之为人”。如果教育真能被视为一种投资,那么,最明智的投资就是让自己变得有教养。
作者:樊丽萍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