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大学里的通识教育仍然还在完善之中,但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识教育却面临革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现在的大学通识教育已成为实用知识和技能的整合,不再符合通识教育追求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初衷。日前在复旦大学主办的通识教育研讨会上,不论是国外的学者,还是国内的学者都认为,通识教育需要变革,而除了本身需要达成的目标以外,“表达和交流,是通识教育最迫切需要达成的目标。”
传统的通识教育进入了发展的“瓶颈”
一面是通识教育越来越重视实用技能,一面却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被雇主认为并不具备值得重视的技能。在论坛上,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AAC&U)副主席特瑞尔·罗德斯(Terrel L. Rhodes)说,他们发现大学里的通识教育已经变得越来越实用,但在2016年,协会对全美雇主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对大学培养的人才的看法。结果发现,原本人们所认为的专业技能,在这些雇主们看来,并不重要,而且学生也不具备。
真正被认为重要的能力是学生的跨学科能力、有效进行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的能力、伦理判断和决策能力、在团队中高效工作的能力、独立完成工作、自我激励并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将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现实情境中的能力。
调查同时发现,只有10%甚至更少的大学生被认为拥有所有必需的重要能力。“这使美国教育界开始反思,我们究竟该给学生什么,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该如何培养学生。”罗德斯说。
至于当下备受关注的创新能力更是如此。研讨会上透露,科学家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创新天赋进行过测试。发现4到5岁的孩子,有98%显示出创新的天赋,10岁的孩子中,只有30%显示出创新天赋;而15岁时,只有12%的孩子显示出这一天赋。30岁的年龄段人群,只有2%的人显示出创新天赋。
究竟是什么使那些有创新天赋的孩子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丧失了这一天赋。这也是导致美国的大学重新审视当下通识教育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通识教育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多历史,却也面临着同样的两难困境。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院长,哲学系教授李猛就说,在北京大学,通识教育需要专业的学术基础深厚的老师来参与授课,但通识课本身的要求和专业规划,却并不完全一致,“北京大学近两年加强大学的本科教育改革,某种意义上会深化这个矛盾,所以我们的通识教育最需要充分考虑的也是专业性和通识教育之间的矛盾。”
表达能力是通识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虽然通识教育与专业性之间矛盾重重,但研讨会上,学者们一致同意的却是通识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西安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管晓宏甚至认为,“表达与交流才是最重要的通识教育”。
特瑞尔·罗德斯透露,他们在对雇主的调查中也发现,雇主看重的所有能力中,能有效地进行口头交流,是排名第一的能力。在对高管和招聘经理的调查中发现,写作能力和交流能力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大优势。
冯·卡门曾经谈到过,当年他第一次在办公室见到钱学森,钱学森回答问题时异于常人的精确,使得他立刻决定“应该招收这样的学生来读我的博士生”。
表达与交流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出色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背后不仅是语言能力,更是理解能力、深入思考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甚至创新能力的体现。罗德斯说:“当我们的高等教育界的学者开始思考,该如何保持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参与多个学校的教育实践后,我们发现,表达能力并不仅仅与信息接受有关,也有理解有关。因为你可以接收世界上的所有消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理解它。”
他甚至进一步提出,当学生深刻地提升了对信息的理解,并且能够和其他人发起讨论时,学生会主动去寻找并且研究那些相关的资料,尤其是作业以外的书籍,甚至会把它变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一种学习的乐趣,直到有一天,感受到了一种顿悟,而这就是创新之光。这才是我们通识教育应该给学生带来的。”
表达能力培养的严重缺失影响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能力
“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的缺失,这看似与通识教育不相干的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发展,甚至影响到我们学者的学术表现。”管晓宏说,大学很少关注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而这恰恰是通识教育最需要达成的目标。
几年前,华中科技大学有学者的论文在Plos one被撤稿,就是因为他的论文中用了一句“hand of the creator”(造物主的神奇之手),这名研究动物肌肉的学者其实只是想表达大自然在创造动物时的奇妙的完美,恰如电视里的解说“这是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但却被编辑认为是在科学论文中宣扬宗教。管晓宏说:“归根到底,就是他违背了科技论文与学术报告表达的规范,就是属于书面表达能力缺少训练。”
在大学里管晓宏甚至还遇到过学生发邮件“命令”他“务必在三天之内写好我的推荐信,及时上传申请系统”,也遇到过校外的研究生请求看他的学术报告论文,给他发邮件时随意就称“师姐您好,我想仔细看看你的论文……”而根本不注意他的论文上四位作者的头像全是男士。
目前,几乎所有的世界知名大学在本科生教育中都有大量的写作训练,写作与表达更是被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有超过60个学时的写作训练。他认为,使用语言的能力可以说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能力。
据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介绍,目前复旦大学建设的通识课程有90%以上的课程都有小班讨论,希望能够在讨论中提升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学习效果。同时,正在建立“通识写作中心”,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未来三年中,更是会建10个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学程,并且发展实践课程,让学生走出课堂。
作者:姜澎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