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代宗师,著名古园林专家,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园林之父”。上海豫园、苏州网师园、扬州个园……提到中国园林,必定绕不过陈从周这个名字。
他是同济大学建筑系建筑历史学科和教研室创始人之一。从1952年开始在同济大学任教,到2000年逝世,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这所大学。
今天,同济大学举行陈从周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在这场国内建筑学界群贤毕至的盛会上,一位学者如此感言:陈从周先生不仅是同济名师、上海名士、中国文人,他也是对世界文化交流作出自己独特贡献的知识分子,宇内敬仰,名满天下。
是他,把“小学科”做出了大影响
陈从周出生于杭州,1942 年从之江大学文学系毕业后(现为浙江大学),到杭州省立高级中学等中学当过一段时间教员。1950 年起,他开始先后受聘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圣约翰大学以及浙江大学,从事中国建筑史的教学工作。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后,陈从周来到同济大学建筑系任教。
“陈先生逝世已经18年了,他的影响没有缩小,而且有越来越扩大的趋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蔡达峰正是陈从周先生的学生。今天,他也赶到同济大学的纪念大会现场。蔡达峰介绍,陈从周所研究的专业,古建筑和古园林,在学科分类上本是两个分支,但在陈先生这里融为了一个整体。“这两个专业肯定算不上热门专业,可能也是一个小众的分支,但小专业可以有大影响,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著名景观、本身就蕴含丰富的文化。”
▲陈从周(左)和蔡达峰(中)在豫园
中国园林几乎涉及中国历史、文化、艺术所有的内容,而陈从周能真正达此境界并融于一者。是他,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了现代世界。
▲豫园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院长李振宇教授介绍,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到90 年代初,古稀之年的陈从周先后主持了三个园林的设计和修建工作,可以称为“补豫园,构楠园,复水绘园”。对于豫园,陈从周谨慎地采取“补”的设计方法。豫园是明代潘允端的宅园,是上海老城厢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也是最知名的旅游景点之一。1986 年陈先生接受了扩大豫园范围,重修豫园东部,修复古戏台的设计工作。“记得那时陈先生几乎每天都在豫园工地现场,当时还是陈先生指导的博士生蔡达峰和施工队负责人张建华现场协助,直到1988 年底豫园东部竣工启用。”
▲楠园
在回忆陈从周时,蔡达峰特别有感触的是导师的人格魅力。“他兴趣很广泛,是一个多学科兼攻的人,不光从事古建筑和园林的研究,诗文书画,各行精通,都有大量的作品流传于世。”特别难能可贵的是,陈从周人缘好,随和待人,而作为学者又十分严谨。比如说,在写作中,选词造句十分讲究;又比如说,在造园当中,堆山叠石,反复修改不断推敲。让后生们难忘的是,陈从周看到社会上的很多不如人意的现象时会提出批评,但批评的方式,有时是直截了当的,有时则是幽默诙谐的。
“他有严谨的精神,同时又有相当幽默,以此来对待生活中的甘甜苦乐,所以他始终能给人带来快乐。”蔡达峰说。
▲水绘园
他可能是中国最后一代名士
陈从周,也是同济的骄傲。直到今天,所有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任教的老师,只要提及陈从周时都会有一则共同的感受:他似乎一刻都不曾离开过。他关于建筑保护的很多理念,今天不仅不过时、而且还被越来越广泛接受。
▲贝聿铭(左)与陈从周(右)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郑时龄回忆,上世纪60年代在同济读书的时候,陈从周就是学生们十分敬仰的老师。当年的建筑系已有很多留洋归来的教授,而一口绍兴口音的陈从周,永远是笑呵呵的、柔情似水。“学生们在背后喜欢称他为老夫子,他可能也是中国最后一代名士。”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常青也有类似的感受。“从古典园林的专业角度看,像陈先生这样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古典文学艺术修养深厚的传统文人在建筑、园林界实属罕见。”而正是这种特殊的身份,使陈先生能够深入骨髓地品评文人园,如承天命般地保卫古园遗产。
常青特别提到陈从周的名著《说园》。他认为,从中可以看出,陈先生对古园的“存真”有着深邃见解。何谓“存真”?按照陈从周的说法,“质感存真,色感呈伪……真则存神,假则失之”,并认为会“品园”,方能成为“造园”的“能主之人”,道出了“精在体宜”的造园真滴。
“陈先生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引领历史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造诣远远超越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面向未来。”郑时龄认为,今天的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之所以锻造出“同济学派”,培养出众多业界精英,也正是由于不断传承了包括陈先生在内的诸多大家和大师的学术思想。陈从周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建筑的精神,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对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今天看来都是肺腑之言。
他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者,至今仍难找到他的继任者
一生从事教育事业,陈从周特别强调“师道”。
30多年前在同济学习时,南京林业大学校长王浩也亲身感受过陈从周的名士风度。他说,听陈先生上课,就像是听长辈在和你拉家常,会从他的娓娓道来中悟出一定道理。
陈从周曾经讲过一位睿智的裁缝的故事。这个裁缝在给人做衣服前,竟然先问人家几岁中的举,从而推测出,你是春风得意还是老气横秋,尤其来决定长衫下摆前后的长度。
“这等于在告诉我们,做事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不能刻板教条,万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能够将高深学问化成易于接受的朴素道理,这是真功夫。”
王浩直言,陈先生是高峰一样的存在,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越发感到陈从周先生之于同济、之于中国园林的重要。“对于同济来说,我们不缺建筑师,更不缺工程师,甚至也不缺院士,可是我们缺陈从周这样的思想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学者。”“ 我们甚至很难找到他的继任者,这一点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因为天才是不可复制的,学者也一样,他们往往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成长道路和机遇,正是这些常任不愿经历的特殊机遇,造就了常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峰。”
陈从周的女儿陈胜吾也曾回忆,陈从周一贯反对" 死读书、读死书。" 他曾在一封家信中说,"千万不能以大人的要求强加于小孩身上,小孩太早熟并不是‘神童’,教书育人是知性、感性、德性、理性、全方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不能只拔单一技能。" 他曾与数学家、原复旦大学名誉校长苏步青切磋呼吁" 文理相通",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指出明确的方向。
▲陈胜吾(左)与陈从周(右)
让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特别有感触的是,陈从周不仅潜心教书,而且育人理念先进。陈从周当时招收学生,首先要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继而生发出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他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运动,同时注重美学教育,希望学生涉猎绘画、摄影、音乐、戏曲等文化和艺术领域。他强调教书育人需要知性、感性、德性、理性共融,全方位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他的育人理念和当前国家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不谋而合,为优秀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
作者:樊丽萍
编辑:樊丽萍 金婉霞
责任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