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八岁的高中生,应该做什么?
刷托福和SAT的成绩申请美本,参加几个社团丰富下自己的阅历,还有,学习至少一个特长让自己在填表格或是面试时不至于太窘迫。
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刊编辑部的这群零零后告诉我,不止如此。他们以“最好的中学生杂志”做出的《附中人Further》,不仅被校园外的读者广泛喜欢,也受到业界前辈的肯定,被《三联生活周刊》评价为“最酷的中学生杂志”。
今年是北师大附中建校117周年,也是校刊创刊30周年。历经一番努力,这群零零后又成功策划了为期逾半月的《附中人Further》创刊30周年的主题展。他们的老师张明瑶在朋友圈写道,“专心做好一件事,你才会有所收获。”
但这种收获,与其说是简历里增色不少的一段经历,更多的倒不如说是内化为他们本身的一种成长。
▲《附中人Further》创刊30周年主题展
在他们证明中学生媒体专业水准的征程中,有的找到了自己的志趣所在,有的学习到了或许在传媒院校本科阶段才会接触的专业知识,有的成长为崇尚多元价值观的人。
学习的外延究竟在何处?
进入高三以后,徐渊德的生活几乎被书本和考卷填满了。周六由学校统一安排上半天课,之后到周一前的时间均由学生自由支配,回趟家绰绰有余,可是她还是决定向学校申请了周末住宿,留在学校可以多点时间学习,也更有氛围和效率。
▲徐渊德
小姑娘诚恳又坦然地说道,“其实我不太自信,尤其在我们学校。”
徐渊德就读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北京市的百年名校。建校117年,历届校友著名专家学者和各界知名人士数百人,仅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就有30多位。高考平均成绩可以排在全北京市的TOP10以内,还先后走出了关晓彤、李兰迪等青年演员。
在同龄人要么学习成绩优异,要么从小就多才多艺的环境中,徐渊德始终深谙自己的平凡,好像没有什么特长,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但在《附中人Further》的两年,让这个女孩收获了一份成就感,也找到了自己的志趣所在。和很多Further(因“Fu”音同“附”,加上“er”后缀,也有“附中人”之意。)一样,徐渊德被这本杂志的直接影响,就是考上一所传媒大学的目标。
这本创刊于1988年,并且由北师大附中学生自主运营的校园杂志,自2010年改版并正式更名为《附中人Further》(原名为《附中人》)。他们愿意相信:生活不只是考卷、作业、标准答案和眼前苟且,还有常识、新知、故事、诗与远方。正如Further这个单词的含义,他们似乎永远要得更多,向往走得更远。
前执行监制郭旭峥曾在演讲中讲,我们做的一切,都应该是这句话的注解,而不是拆解。但这句话似乎不仅适用于他们“做的一切”,用来形容“他们”本身也十分恰当。
比如他的小师妹,刚刚卸任《附中人Further》视觉总监一职的徐渊德。
谈起为什么喜欢摄影,徐渊德的兴奋是显而易见的。“不知道为什么,所以我也觉得很神奇。”初中时,因为一句喜欢,得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徐渊德开始自己玩儿起了摄影。进入高中,学校社团招新时《附中人Further》的“清新脱俗”的宣讲让她眼前一亮,很快地,徐渊德成为众多Further的后备力量之一。
与原本设想中技术流的样子不同,徐渊德在这里学到的,她更愿意总结为眼界。配合非虚构写作的图片,会比一般的新闻报道插图更强调故事性、专题性。
这些内容,徐渊德从学姐们分享许多的国内外顶尖杂志里耳濡目染地感受到,也开始自己构思、摸索着拍摄。拍摄前,负责摄影的她需要先去看过文章初稿,跟记者、编辑沟通,再来构思拍摄内容,最后才是拍摄、修片。
与此同时,学姐们专门开设的选修课,从最初的二十来人,慢慢地减少了,有人因为选课冲突无法参加了,有人开始忙别的事,到了高三前临近交接时才发现,只剩下了她和好友徐雨晴两人。
▲徐雨晴
9月26日中午,《附中人Further》第49期新刊成功发刊。徐渊德第一时间便去买来一本,翻开找到自己的名字,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我忽然觉得,我好像可以做点什么。”
▲《附中人Further》第49期刊
中学生也可以做出专业内容
近几年,《附中人Further》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三联生活周刊》称其为“最酷的中学生杂志”,plus+讲他们“秒杀了一众纸媒”,2013年,他们在“北京市十佳校园刊物”中拿下了最高票数。
根据Further公众号发刊当日推文数据,新刊首发日销量(含预售)就已突破1345本。杂志大受欢迎,除了校园杂志必然夹带着的校友情怀之外,“专业”二字,成为其中的关键。
在加入《附中人Further》编辑部之前,他们都需要先修一门叫做《杂志编辑与制作》的选修课。
在这堂课上,他们将会学习什么是杂志、选题策划、非虚构写作以及编辑等内容。如何提出一个好选题、采访前期需要做哪些准备、采访时有哪些注意事项,外围采访的补充等等,这门选修课搭好最基础的框架,告诉每一个选择了它的学生,做杂志,至少要这样。
目前负责教授这门课的是《附中人Further》执行监制,北师大附中的高三学生高浩原。他从自己的前任监制郭旭峥那里拷来PPT,和已经构建完善的一套体系。他将用接下来的一年完成从他这一届再到下一届的传承。
▲高浩原
由于选择了AP课程班,进入高三的高浩原反而比之前更轻松了些,最近,他正在准备即将到来的11月第一批早申所需的各项相关材料。令人有些意外的是,高浩原说自己为写文书有点头疼。
非虚构写作类的新闻报道要求尽可能的客观与真实,挥洒自如的前提即尽可能地抽离、置身事外。“文书要写自己的故事,我可能还是更喜欢写别人的故事。”
进入编辑部之前,高浩原一直觉得自己写不好作文,但在校刊的专业要求下,这个爱学生物的男孩发现,原来自己是可以写出点东西来的。正如Further的另一位同学曾在招新时写到的,“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原来开头可以不用名人名言,原来结尾可以没有升华排比。”
《附中人Further》定位于“书写具有广泛意义的校园故事”,要求的是“摆事实,不讲道理”的非虚构写作。事实上,做到这些并不容易。
但他们的确做得不错。以第49期新刊中三篇万字长文为例,《模联折叠》讲述了从2005年至今跨越13年的中学生模拟联合国故事,封面专题《竞赛人生》讲述了十位中学生竞赛参与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李兰迪:演员未“满”》报道附中校友、青年演员李兰迪在演员、学生、自己三重身份中的游走与成长。
高浩原讲,由于要想着挖掘身边潜在的选题,他似乎总比旁人对校园里的人事物多了一份好奇心。就连看到校园某个角落里种的一处南瓜,他也会想一想。
而做了记者、编辑、监制的整体经验,则让他对一本杂志的诞生有了更全面和细致的了解,选择哪种纸样原来不仅仅需要考虑成本。
在此次新刊发行之前,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意外。印刷厂的一处印刷失误让杂志中某一页的图片正好盖住了一行字,这个错误不细看根本发现不了,原定的发刊时间眼看也到了。但编辑部商量过后还是决定,时间和质量冲突,还是“保质量”。
这种对细节的追求,只是这帮零零后打造“最专业的中学生杂志”的冰山一角。高浩原讲,我们就是想证明,中学生也可以做出专业的东西来。
“我享受这个成长的过程”
前不久,一条 #小学生 你喜欢这个我不喜欢# 的话题被顶上微博热搜,关于“小学生”价值观扁平的吐槽随之而来,但在当今网络环境中,我们不难发现,“你喜欢这个,我不喜欢,你必须死”的论调绝不仅仅是小学生群体该“背的锅”。
囿于应试体系之中,能留给学生建立三观甚至“思考人生”的时间和空间似乎都不是那么充足。可像《附中人Further》这样一方土地,让置身其中的Further们有了认识这个世界多元世界的机会。不可否认,他们比同龄人更有想法,也更愿意冷静下来想想之后再发表意见。
目前就读于北师大附中高二年级的学生、《附中人Further》现任主编王姝雅尤其这么觉得。
▲王姝雅
她曾做过一篇《维基百科》的稿件,引发的质疑是她之前不曾预料到的。有读者留言不满其“捧”维基百科“踩”百度百科,并称这是“不爱国”的表现。另外,对于作者是否真正明白文章末尾提到的嘻哈精神,读者也深表怀疑。
王姝雅有点委屈。在她学习选修课的一开始,就曾看过一张图片。一群人围在那里,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表情各异,旁边有个人,抱着手臂站在一边,面无表情。“我们就是那个人。”
非虚构写作虽然与调查报道均属于长篇报道,但最大的不同在于,非虚构写作的作者须将自己的立场、观点隐蔽起来,不轻易点评,通过真实的故事、具体的细节的描写去感染人,以达到引发人们深沉思考的预期效应。
但在如今时过境迁后看,王姝雅明显释然了许多,“一篇稿件能够引起争议和讨论的空间越大,能够引发人们思考的价值也就越大吧。”
这些质疑的声音,最终还是被编辑部登在了新刊的读者回信中,他们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说起编辑部的故事时,她几次提到了她从前辈那里学会的Further“最重要的三个词”,成就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显然,比起她的前一任主编高浩原,这个从未进入附中时就关注着《附中人Further》而神往的女孩要感性得多。
▲《附中人Further》第30任主编王姝雅
王姝雅坦陈自己以前是个感情很充沛的人,看待问题很容易情绪走在理智前面。但加入Further,让她变得冷静和克制。
在文章之外,她还是喜欢关注一些问题,思考一些问题,也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只不过这种观点,可能没有以前“激进”或者“冲动”了。有时候,看到一件事,脑子里的第一反应是“我很讨厌”,但她不太愿意在此时直接讲出来自己讨厌的立场,而是停下来再想一想,“我为什么讨厌它?”、“为什么有人不讨厌它”、“对方的立场或者观点是怎样的”。
这个十几岁的女孩很难说清自己是否喜欢这种变化,但她很清楚,“我很享受这个成长的过程。”
王姝雅还提到了自己最近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为什么娱乐明星可以得到那么多的关注,而功勋、科学家却鲜少被人注意到?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我还没有想明白。”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许琦敏
来源:外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