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术界的“撤稿风波”甚嚣尘上,先是哈佛撤稿再是清华深圳研究院撤稿,这两天,又爆出了南大教授梁莹自己撤稿。和以往被撤不同的是,这位梁莹教授竟然是自!己!撤!稿!而且,一撤就是100多篇,可以说是闻所未闻的操作了。因此在媒体的报道里,直接把她称为“404教授”。
10月26日晚,深陷学术不端舆论旋涡的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梁莹表示,因为无法忍受部分同事、学生及媒体的“恶毒攻击”,同时鉴于身体原因,自己已向学校提出辞职。
“如果属实,南京大学将依据教育部和学校相关文件规定,依规依纪进行严肃处理,绝不姑息。”事情出现后,南大对学术不端等师德问题坚决采取零容忍态度,欢迎社会各界和媒体监督。
根据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官网介绍,今年39岁的梁莹系该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身兼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等多个学术头衔。但在其个人“科研成果”页面,目前只张贴着2014年至今发表的英文论著目录,没有任何中文论文,这对于本土的人文社科学者来说是非常少见的情形。
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件事被扒出来后,我们这位梁老师,在接受采访时,非但不道歉、不解释,反倒是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面对学术不端的问题,她以毫不在乎的口吻说到:“强调学术规范是2005年开始的,你这样查,全中国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导都有问题。”甚至还不屑地说道:“我已经混到头了没什么好怕的了”
然而在学术圈自查之外,梁莹被曝撤稿事件仅仅一天后,她的学生却叫好,还曝光了许多新的黑幕: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众多学生和一些与梁莹打过交道的学者,提供了更多有关梁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疑点。其中,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工系2014级全体18名学生曾联合向校方提交书面举报材料。据悉,梁莹在上课时处理私人事务,并表现出对教学的不屑,对学生说,“我上一学期的课还不如去外面作一次讲座,一小时好几千(元)了”。她甚至说:“我现在也是身价3000万的人啊。”
2014级学生王月(化名)记得,梁莹经常缺席上课,除了让自己名下指导的研究生代课,还曾让自己的父亲给本科生代课——另有多名学生也向记者回忆了这一点。2016级学生李明(化名)告诉记者,曾出现上课铃响后,梁莹玩了20分钟手机才开始授课的情况。
虽然学生反映过梁莹的问题,但直到本学期,她仍在负责社会学院社工系三年级的专业课《社会工作行政》。梁莹只在学期初去上了一节课,告诉学生这门课改成了《社会工作实验》,由助教、她的博士生负责授课。她给出的理由是,自己生了大病,要住院。
而据她学生的爆料,大家都对梁老师的上课质量不满意,但面对学生的不满,她却无畏地说道:“我已经评上教授了学校说必须每年上三门课我才来给你们上课的。”满满的一副充满优越感的姿态。甚至有学生反映说,梁教授除了让研究生代课,还让自己的父亲给本科生代过课。可这么明目张胆的敷衍学生,怎么愣是没被发现呢?
原来,据学生们反映,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被学院发现,梁莹干脆在期末考试前将题目透露给学生,并“威胁”他们说,要是有谁在课程评估中给她打低分,她也给谁低分。有次,2014级有学生不畏权威、实事求是地给梁莹打了低分,没想到梁教授知道后,不仅在课堂上苦口婆心地教育学生,还在课下威胁班长,交出给自己打低分的学生名单!
在研究方面,作为一位人文社会学科工作者,梁莹的研究方向拓展到了跨学科领域。但有一些领域与她的学术背景相比,跨度很大。2012~2013年,她在英文期刊《洁净——土壤、空气、水》和《环境地球科学》上发表论文《生物质废弃物快速热解产生的生物质炭对磷酸盐的吸附》和《猪粪、稻草堆肥对污泥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的生物降解》,她是第7作者和第5作者。2011年第6期中文《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杂志,刊发了以梁莹为第二作者的论文《多变量连续属性离散化方法》。该文第一作者为侯居茌,第三作者为任长志。
发表这篇论文时,侯居茌为河北工业大学讲师,从学术期刊数据库检索可知,侯居茌的领域为行政学与国家行政管理、企业经济,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论文仅此一篇。唯一发表过相同领域论文的是第三作者任长志,发表论文时为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博士后,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台光学技术研究所工作。
巧合的是,据梁莹的学生介绍,她的丈夫,姓名就叫任长志。
“她自己特别骄傲的说,自己跟医学跟心理学的人一起做更容易得奖,做一项研究的时候说直接跟敬老院院长说,不用征得老人同意,就直接拉开做调查,找经历过南京大屠杀事件的老人,不断说当年悲惨的事,唤起他们的回忆,老人哭的不行,她说【哎呀你们不知道那个脑成像非常漂亮】”
梁莹曾经做过一项名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心理健康与关爱救助政策研究》的课题研究,这是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的一项重点课题成果,项目由2015年度入选首届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梁莹领衔,利用跨学科的方法,在创伤记忆对大脑的影响研究方面的创新和尝试。
据悉,此次研究的参与者一共为54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60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除大屠杀以外的创伤经历与幸存者组相匹配的健康老人,其中30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老人和40名年龄等相匹配的对照老人参与了核磁共振(MRI)的检测和扫描,最终,21名幸存老人和21名对照老人顺利完成了磁共振的扫描。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官网的梁莹履历显示,梁莹曾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后。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谢宇主编的《知识分子》指出,芝加哥大学社会学院的一位研究员称,梁莹是2013~2014年在芝加哥大学做访问学者,而非博士后。
据了解,梁莹也曾向他当时所在的密歇根大学发出过访问申请,但被拒绝。校方看过她提交的论文,认为其文章“粗制滥造”“不精细”,质量没有他们希望的高,所以没有接受。当时审核论文的张春泥如今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她向媒体称,梁莹有一篇文章用了6种抽样方法,这篇论文还被她作为“反面教材”告诫学生。
学术的严肃性不仅体现在学术论文的撰写上,更是体现在学者的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但愿经历了此番撤稿风波的洗礼,国内学术圈能端正态度,让更多的学者专家秉持严谨的态度走上讲台、走进学术期刊。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