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已有一年。“双一流”建设方案,使得名单内的高校获得发展助力,而更多名单外的高校又将何去何从,能在“双一流”建设中获得发展吗?
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教委获悉,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上海正启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做强“双一流”地方版,激发地方高校改革发展内生动力,从而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
“双一流”建设没有“主演”与“看客”之分,每所高校都是参与者、践行者,都能实现“各美其美”的理想——在“双一流”建设中,沪上各大高校都展现出生机勃勃、活力奔腾的全新气象。
上海推“双一流”建设地方版,部属高校与市属高校联动发展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共有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从全国近3000所院校中脱颖而出,其中,上海有14所高校、57个学科入选。
就在今年早些时候,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本市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上海高校办学实力和学科水平进步明显,两所左右大学和20个左右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率先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意见》明确,上海将加大“双一流”建设经费保障力度,持续支持部市共建驻沪高校、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长期以来,上海地方高校在发展水平上与在沪部属高校差距较大。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辐射作用,带动地方高校的发展,上海推出“双一流”建设地方版可谓是一大创举,释放出“支持不同高校在各自领域和类型中争创一流”的积极信号。
上海市教委主任陆靖介绍,上海已启动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以“一校一策”的方式给予重点支持,通过重点建设特色优势学科引领学校走向高水平。目前,已有8所地方高校纳入试点范围。同时还将启动高水平应用型高校试点建设,重点支持若干所应用型地方高校加快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开展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
也就是说,上海通过设立两个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序列,分类支持研究型和应用型地方高校争创一流。
坚持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引导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
上海理工大学是最新一批跻身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试点的院校之一。校长丁晓东教授直言,“我们这样的市属院校,若要提出建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目标,并不实际。但是,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和其他院校错位竞争,我们完全可以建成特色显著的一流理工科大学。”
以光学工程学科为例,上海理工大学重点聚焦太赫兹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早在2015年就入选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第三方机构的测评显示,在太赫兹技术研发领域,上海理工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就在本月中旬,该校还和莫斯科国立大学联合建立了“太赫兹技术创新国际联合实验室”。
促进学科发展是“双一流”建设的“龙头”,上海从2014年开始实施“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目前,本市共有30所高校的121个学科点被纳入建设范围。经过三年一轮持续投入,上海高校学科建设成效逐渐显现。
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的上海高校均属于“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高校,在建的52个高峰学科中,有38个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为A类学科,占比73.1%;23个I类高峰学科全部为A类学科。同时,26个A+学科中,有20个为在建高峰高原学科,占80%以上。
从近年上海高等教育的布局调整可以看出,对高校实行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是一以贯之的思路。目前,上海把高校分为学术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应用技术型、应用技能型四类,坚持对不同类别高校实施不同标准,由此真正形成“分类规划、分类投入、分类评价”的高等教育治理新格局。据悉,今年已出台高校分类管理指导意见,目前已完成首次分类评价。
知情人士介绍,做实分类评价“指挥棒”,将有力引导高校各安其位、各展所长、办出特色、创出一流。
服务国家战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上海高校积极参与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高校牵头承建了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网、转化医学、活细胞功能成像、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上海财经大学牵头组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全程参与11个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服务自由贸易港建设,探索构想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区法律制度框架,逐步形成了第三方评估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手段。
“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说,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是“双一流”建设的鲜明底色,落实立德树人是所有高校的立身之本。
坚持把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为“生命线”,从2014年起,上海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启动实施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激励计划,要求高校所有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且要上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以此作为教授任职的基本条件。此外,每位教师都必须安排为学生坐班答疑时间(office time),刚留校的青年教师要先担任2-3年助教后才能独立开课。
跟踪调研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激励计划对个人学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个性化学习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
作者:首席记者 樊丽萍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