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atImgID_0#(01)
陈老师说:人生很简单,不过三个过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陈老师,以前也不是老师。
只是个高中生。
高中时,大学的音乐理论系,招不到学生。就到中学来挖人,发现他很有想法,也有韧性,就把他招入大学,师从名教授沈知白。
大学开课,沈教授说:那啥,咱们这个系……好像没有课本哦。
咋办?
老师告诉你书名,自己去图书馆借,就当教材吧。
小陈就去图书馆借来沈教授指定的书。
拿过来一看,立时崩溃:哎呀……书是英文版,看不懂耶。
(02)
小陈拿着英文版的书去找沈教授:全是英文,看不懂咋办?
沈教授笑咪咪:看不懂好呀,不认识的字母,去找英语教授。不认识的单词……去查英汉词典。
唉,这大学念的。
小陈只好一边查英汉词典,一边硬头皮翻书。
翻着翻着,他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就去问教授:老师,古琴音律,有两种说法,各不相同。哪种说法是对的?
沈教授:这个问题问得好。
好就好在——老师也不知道答案。
要不,你花点心思琢磨琢磨?
……什么呀这都是,这书没法儿念。
小陈无奈,就硬起头皮,四处搜查资料,一个人琢磨。
琢磨了大半年,小陈终于弄出眉目来了。
(03)
小陈把自己的研究,写成篇论文,拿给沈教授看。
沈教授一看:原来是这样:明末清初之前,古人用的是一个律。明末清初后就改了。所以古琴音韵,有两种说法。两种说法都对,又都不对。
看了论文,教授好开心:小陈,你很有创意。老师有人脉,把你的论文投递发表,老师和你一起嗨皮。
这篇文章就投递了出去。
泥牛入海,杳无消息。
过了好久,突然来了两位领导,指名要见小陈。
(04)
当年的小陈,大汗淋漓的赶到领导下榻之地,忐忑不安等接见。
两位领导满脸严肃,手拿他好久以前寄出的论文,愤怒的盯着他:
这玩艺儿,是你写的吗?
……是我写的。
这都写的些啥呀?人家编辑部根本看不懂。拿给我们,我们也是云里雾里……你老实交待,写的都是些啥!
……那啥,是这样,这是我一个人……瞎琢磨的……小陈吞吞吐吐,把论文内容和过程,仔细的解释了一遍。
两位领导惊呆:同学,你摊上大事了!
你闲着没事儿瞎琢磨,把中国的古乐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赶紧,把这篇论文再雕琢雕琢,论据更充分些,资料再翔实些,到时候我们亲自给你推荐到名刊。
哦耶!小陈兴奋的一跳老高,立即把论文拿回去,仔细雕琢,直到全无暇疵,这才拿出来,兴冲冲的去找名刊。
可那家名刊……关门倒闭了。
他的论文,无处发表。
从此搁置20年。
(05)
20年后,小陈大学时期的第一篇论文发表,他已经不再是小陈。
而是上海音乐学院知名教授,陈应时。
这时候他遇到两个牛人:东川清一,林谦三。
两位日本人,敦煌研究国际权威。
当年,国际上如果有谁想了解敦煌,都要千里迢迢,飘洋过海去日本。
可陈教授越看越不对劲:有没有搞错?敦煌在中国,你们跑日本抽什么疯?
还有东川清一和林谦三,他们懂不懂中国古乐?
陈教授怒了,就花费心血研究敦煌,发表论文专著。研究了一段时间,再抬头一看,咿,国际上的敦煌粉,都跑来找他,没人再去日本了。
这就对了嘛。
敦煌在中国。
(06)
9月25日夜,敦煌莫高窟,腾讯QQ音乐、敦煌研究院及上海音乐学院,共同举办《古乐重声音乐会》。
陈应时的弟子们,用古老的乐器演奏的《倾杯乐》、《又慢曲子》、《西江月》……这些乐曲,是敦煌研究者从藏宝洞中发现了25首古乐谱,经陈应时教授破译,于今再放华彩。
还有龚琳娜的《月下飞天镜》、韩红的《遇见飞天》、尚雯婕的《不鼓自鸣》、许嵩的《飞驰于你》、好妹妹的《自在天》,以及尤长靖的《西遇》。
万里通西域,千秋尚有名。不鼓而自鸣,漫漫千里行。一花一世界,一琴一羌笛……于陈应时教授85年之久的独自前行,终于在这个时刻,落地花开,古乐觉醒。
(07)
昔日我曾如此苍老,如今才是风华正茂。
——这句话,直如我们的传统。
——我们的敦煌。
(08)
龙应台曾鼓励学生:致力于终生做个人类学家。
……为什么要做人类学家?
因为,人类学者在长达百万年的时间跨距上看事情,能看到那些比我们生命更漫长的发展规律。
这个规律,是人类的艺术与技术交替轮换,循环发展的。
落日黄沙,月满天涯。付诸无声,似锦繁华——不短于300年的艺术时代或会来临。于今的我们,每每在午夜梦回之际,听到机械行伍的铁甲入梦,听到人类转折时的巨大吁叹之声。
(10)
落花虚妄,化尽十方。
万象归一,千光无常。
许多成年父母,犹自沉溺于古老的梦呓。希望孩子学一门安身立命的技术,从此一生无忧。
风起于萍末。孩子比成年人更敏感,他们更痴迷于此后数百年不变的传承。
如传统,如敦煌,如故宫,如长城,如兵马俑。
未来于沉静中等待,万事万物自有法则规律。这个法则或规律,无外乎一个时代的发展,犹如活体的生命,总是要走过他的稚嫩期、青春发展期,果熟蒂落,步向终结。
新的时代,实不过是旧时代的重复,说到底是人心的跌宕起伏。
技术改善我们的环境,艺术放飞我们的心灵。人性的需求万古如一,无非不过是生物性的本能需求,社会性的群体需求,以及内在的心灵需求。不同层次的需求,需要不同类型的产品及服务。我们要适应人类社会,就必须洞悉人心深处,察知其最隐秘的渴望。唯有走在人类欲望之前,我们才能获得自如转寰的能力与智慧。这就是我们一再强调艺术价值的缘由,也是古老的传统与艺术回归时代的必然响应。也是我们于人类百万年之久的进化史上,确立自己安身立命的依据、与行进方向。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雾满拦江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