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韶华 至善至美
——在2018年新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黄昌勇
各位新同学、家长们、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大家从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相聚在华山路美丽园,相聚在实验剧院,在这里我们举行2018级新生的开学典礼。我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对大家成为上海戏剧学院、这样一所众多青年学子向往的艺术名校的新成员表示欢迎。
每年6月,我们送走一批学有所成的毕业生;每年的9月,我们又会迎来上戏大家庭的新成员。这就是一所大学永葆青春的魅力的所在。有了你们的到来,上戏就补充了最新鲜的血液;有了你们的加入,上戏就增加了最具活力的因子。绚烂的青春就要在这里徐徐展开,人生的航程就要从这里澎湃起航。我们为所有的新同学祝福,我们为所有的新同学祝愿:珍惜大学校园里美好时光,感念国家提供难得机遇。心怀理想、刻苦攻读,谱写自己人生的新篇章,成为贡献国家、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栋梁之才。
今天是一个特殊是日子,第34个教师节。学校下午要举行教师节主题活动,我也想趁此机会,代表学校祝愿全体教职员工节日快乐!向大家年复一年的辛苦工作、默默奉献道一声问候。建议新同学们,别忘记那些曾经培育我们成长的老师,为他们送去节日的祝福。
今年,我们的新同学分布在三个校区,华山路校区、虹桥路校区和莲花路校区。我知道,在座诸位理想的选择都是学习生活在华山路校区,可是学校办学空间目前还满足不了大家的要求,不过虹桥路校区坐落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与华山路相比,各有千秋,尤其是与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舞团这样两个名团成为邻居,也是难得的风景和资源;莲花路校区我们也在不断改善各种条件,争取给大家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华山路校区?我理解个中原因,是因为这个校区承载了上戏更多的历史和记忆。
上戏建校73年的历史,华山路校区的一草一木都凝结了历史的底蕴和人文精华,我们每年的新生教育,志愿者同学会带领大家参观校园,回顾学校的风雨历史与前行的足迹。其实,上戏的创校地址现在仍然完好地保留着,就是上海虹口区横浜桥、北四川路1844号,作为上戏人,无论是在这里工作或是学习,建议大家都去看看,了解创校阶段的峥嵘岁月,体验创校者们的伟大和辉煌。
1956年12月,我们学校才正式定名为“上海戏剧学院”,我国高等教育有一个大家都不太满意的现象,就是高校频繁更名,但是上戏从1956年至今便未有变化,就是因为其历史积淀和影响,也显示了上戏人的定力。我想,上海戏剧学院这六个大字未来仍然不会改变。这就是历史,我们以此为骄傲。
现在大家看到的上海戏剧学院的校名题字是陈毅市长的字迹,当年我们的校名是被称为“马背书法家”的舒同先生题写。我们在70周年校庆时在上戏实验剧院门前恢复了当年由舒同题写校名的校门,点燃了回校校友的记忆之火,在“门”前留影者络绎不绝。
华山路唯一的教学楼名字叫红楼,1956年秋天落成,仿照北京大学沙滩红楼,寄托首任院长熊佛西和老一代教育家对北大和五四精神的向往和坚守。这一建筑与华山路校园内租界时期留下来的建筑风格一致,红灰相伴的砖瓦,成为上戏的底色。70周年校庆,学校烧制了一批红砖,就是来源于此,现在,这块砖已经成为上戏人最为珍贵纪念品。
上戏在发展,上戏永葆创新的活力,办学空间的拓展也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带来新的机遇。上学期学校刚刚成功举行的了党代会,学校新任的领导班子已经配齐配强,“三步走战略”、建设世界一流艺术大学的目标已经确定。到明年的今天,浦江新校区就投入使用。上戏四大校区,分布在浦江两岸,戏剧、戏曲、舞蹈、影视四大教育中心众望所归。四个校区的历史各有长短,但上戏的精神特质则一以贯之,历史悠久的老校区,可以让我们流连忘返;但现代化新校园则能给我们提供更多施展才华、实现理想的空间。四个校区将会互相生发、共同成长,一起谱写上戏新华章。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所大学,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历史,这些历史面貌构成国家和民族、个人的记忆,这是我们从何而来的渊源,也是我们出发的根基。刚才,我之所以要给大家介绍上戏校区的历史沿革,是想提醒各位,不管我们身处哪个校区,我们都是上戏人,而成为上戏人,我们就必须熟悉上戏70多年的传统,面对上戏丰厚的遗产,梳理上戏发展的文脉,因为上戏的建筑遗产、文化风貌,乃至人物轶闻,有形和无形,都在影响我们每一位后来者的“上戏气质”。
同学们,我希望大家不仅关心学校,也要关心我们所在的城市。上海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其文化构成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也是我们今后成长的沃土。我们也要关心国家,关心天下大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个小我,那是自我的修为和完善;但是,不要忘记,我们每一个人还有一个大我,就是胸怀天下,作为一个社会人的责任和担当。小我和大我完美的结合,人生才有色泽,人格才会闪光。
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做一个关心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人。不仅要有人生高远的理想和目标,还要我们把自我奋斗和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联系起来。
有光辉的历史可以回顾是幸运的,有美好的记忆的人生的是幸福的。你们来到上戏,成为上戏人,就成为书写上戏历史的主人翁;未来四年或者三年或者更多年,在上戏的学习和生活、在上戏的痛苦与欢乐,在上戏的成功和失败都会成为我们的记忆。我们、你们都是构成上戏这棵参天大树的一管根系、一个枝丫、一片树叶。我们血脉相融。
今天晚上8:00在这里放映校友电影作品《道高一丈》,还记得前一段时校友徐峥和王传君电影《我不是药神》在这里放映的盛况。母校特别厚爱她的学生,我们的毕业生也特别喜欢带着自己的作品回到学校与大家分享。我们似乎看到一个现象级的规律:几乎每一部优秀的舞台剧、影视作品,主创团队几乎都有上戏人的身影。近期微信朋友圈流传着这样的一篇文章,名字叫《为什么我最近迷的演员都是上戏的》,不知道这是不是水军背后在炒作,但至少学校不会去雇佣水军。大家可能都喜欢这篇文章,但这篇文章对这一现象的深度分析值得我们关注和讨论。上戏的办学与其他院校比较,特别是与中戏、北电比较,是有鲜明特色的,但近些年我感觉同质化多了起来,比如我们在表演类专业招生时可能就过于强调颜值了。
今天这个场合或许不适合讨论这个话题,那么就算是出了一个供大家思考的题目吧,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来讨论。
同学们,来到上戏,就意味着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了灿烂辉煌的星光大道。但是,这中间的距离真正有多长,需要我们用勤奋和汗水去丈量,需要我们做非常认真严肃的思考。要求同学们孜孜以求地去努力,在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相信大家都是胸怀梦想而来,但梦想有多大,是否对我们心存的梦想有着更为高远的认识,是否仅仅定位于个人的成名成家?是否准备好了为实现梦想做艰苦的付出?我们可能还不能说在座诸位包括家长都有充足的准备。
大家知道,上戏的所有本科专业大致都与表演艺术有关,如果我们毕业后坚持走专业道路,无论台前还是幕后,大致都是围绕表演艺术来选择一生的职业。我们观察,从进入上戏,到成为艺术家和行业翘楚,大约可能需要10年、15年到25年的成长期,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有坚忍不拔的毅力,需要我们付出坚苦卓绝的努力。
人生很美好,生活很残酷。只看到别人成功的光环,精彩背后付出的艰辛却被忽略。有人愿意把成功与机遇、偶然相连,其实,幸运从来都只垂顾有准备的人。
我们常说,梦想照亮了现实,现实离梦想的距离需要我们在时间的隧道中脚踏实地的前行才能抵达。
衡量一所名校,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其人才培养,对我们来说,就是看是否有一大批毕业生最终成为艺术家和行业翘楚。上戏走过73年的道路,这一点做到了。在当今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一个文化繁荣昌盛的新时代,我们有责任也有信心做得更好。这是上戏人的使命!我希望我们在座诸位,从今天开始,就能承担这样的责任、树立这样的信心。
各位可能注意到,今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8月22日教育部发布落实会议精神的通知,“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之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上海戏剧学院也同样是立足于强大的本科教育,但我们是否始终如一,从不迷失自己坚定的选择,我看也不一定。我们一直强调,教授要给本科生上课,今年开学前,我让教务处统计了一下,还是有近五分之一的教授没有为本科生上课,我们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我在上周学校中层干部会上提出,一个好的大学在于有一批名家名师,希望上戏的每一位教师手中都应该有绝活,至少要有一门、两门在全国同行中叫得响、过得硬的“金课”,让“水课”在上戏绝无藏身之地,让广大同学首先在课堂上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讲话中在谈到大学生课业负担,现在是“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其实我觉得还有玩命的小学甚至玩命的幼儿园。我不知道在座新生特别是本科生是不是都做了“快乐的大学”计划?如果做了这样的准备,建议改成“玩命的大学”计划。其实放眼欧美世界知名大学,大学生比在中学时代的学业负担要重得多。我希望你们回归常识,拿出玩命的精神,认真读书、刻苦训练、研究学术、提升能力、磨炼意志、铸就人格。而我们广大教师也因此而更加自觉的回归本位,倾心教学、钻研学问、热爱学生、潜心育人。这样会形成一个教学相长、相得益彰的良好生态。
各位新同学,大学生活在人生长河中不过是瞬间,上戏将尽最大的努力,最大的可能为大家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创新创造的空间。我们充满期待。
昨天路过红楼,看到迎新标语:不负韶华,至善至美。今天我就用这八个字结束今天的讲话,也以此与大家共勉。
作者:黄昌勇(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图片:上海戏剧学院 提供
编辑:顾军 郝梦夷
责任编辑:李雪林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