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演讲者说,他从小就在奶奶的教育下学会尊重知识:家里但凡写着文字的纸是不能随意丢弃的,更不能踩在脚底,如果这样做就是有辱斯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里,农民喜欢把教师尊称为先生,其有着崇高地位。自宋代以来,乡亲们就会拿出各自土地,凑成学田,全村的青壮年轮流耕种,将学田收成赠予教书先生。
从民间百姓敬字惜纸到中华民族尊师重道,都体现我们民族的智慧。《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对此,郑玄注:“尊师重道焉,不使处臣位也。”《学记》首段开宗明义说道:“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下一段又以“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评价了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荀子·性恶》也说:“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这里强调教育乃是传道修身治国之本,指出要有老师、法制的教化,礼仪的引导,人民才能做到谦让、有礼、守序,进而实现社会安定。。
当然,师道尊严,也在于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孟子·公孙丑上》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作为中国教师的开山鼻祖,孔子以其崇高的人格、道德、修养获得了学生的尊重与爱戴。所以《礼记·学记》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玉篇》云:“师,范也。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教师成为模范和表率,认识道、践行道,社会自然会以善相待。
“尊师重道”即尊敬授业的人,重视教育事业、遵循道德规范,古语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道、经、术这三个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层次中,“道”首当其冲,因而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其中的“道”,在今天的意义,一言以蔽之,就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邦国之兴,源于庠序;文化之兴,源于教育。教师是理性的开拓者、光明的引路人,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需要全社会尊重与爱护。
得益于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支持,教育事业对当代青年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尊师重道,既需要教师自身提高师德、提升师能、做好师表,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善意相待,还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道德经》认为,只有“归根”才能“复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要推动中华文化复兴,因为这是我们的“根”和“魂”,是民族的根基。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之所以被上升到道统的位置,是因为教育是有灵魂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作为文明的传递者和文化的传播者,其肩负的育人使命关乎民族昌盛的千秋大业。尊师重道,关系天下福祉!
最后以我写给导师的一首七言绝句作为结尾,以感谢师恩并纪念自己从教的岁月:
星霜一纪那堪留,难比恩慈岁月稠。
犹记微言传大义,方知风雅效轲丘。
作者:董国文(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上海市阳光学者)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李雪林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