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完成了440个市场研究项目;为交通航运领域培养数千名从业人员;培养了数千名智能楼宇的信息支持人员……很难想象,这些成果都是来自区属大学。曾经为沪上各行业从业人员提供 “补偿教育”的区属大学,是不少60后、50后最熟悉的地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们一度承担了在职人员学历提升的重要功能。如今,这些学校被称为 “家门口的大学”,因为对所在社区居民素质的提升以及对新兴行业人才需求的敏感反应而成为城市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区属大学,就是各区的业余大学,1958年上海第一批区属业余大学成立。据介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区属大学的招生和报名比例达到了 1∶20。但是,本世纪初,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生源下降一度成为区属大学普遍面临的问题,区属大学面临着转型。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更多承担着继续教育的任务。而且,每所区属大学本身与所在地区的联系密切,某些领域的人才紧缺我们总是第一个感受到。”上海开放大学航空运输学院院长,现在的区属九校联席会议负责人张东平告诉记者。
静安区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区业余大学最先感受到了这一领域人才的需求,学校营造了与真实职业岗位完全一样的实训基地,覆盖所有专业,其中有烹饪、形象设计、消防、行政、室内摄影、智能楼宇、计算机等实训室,如今开出大数据专业,为大数据研究和发掘提供操作型人才。
就在两年前,长宁区业余大学挂牌成立上海市开放大学下属的航空运输学院。 “虹桥机场和高铁站都在长宁区,交通航运人才需求增大,而交通航运专业是长宁区业余大学的特色专业,这一二级学院的申报很快就获批。”张东平说。
日前,上海九所区属大学联合成立青年骨干教师教研沙龙,并且定下每月定期交流各自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普通高校扩招、网络学院出现、在线继续教育发展……几乎每一次教育的变革都会对区属大学产生影响。
当下,区属高校将师资发展作为最重要的事情。近年来,各校师资引进的学历层次从本科提升到硕士和博士,还有一些年轻的海归。各所区属高校都有计划地输送青年教师到全日制高等学校进行学科的进修,全市区办高校还持续开展青年教师的教学研究课评比、微课评比。通过评比,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1996年区办高校教师申报教授获批,实现零的突破。至今,已有12名教师获评教授职称。
作者:姜澎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