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风车随风转动、彩旗迎风招展,印有学生设计的老校长卡通形象的道旗讲述着“希与卿度 任志腾飞”的复旦故事。
今天,来自全国各地的3400余名2018级本科新生,以及来自46个国家的300余名留学生本科新生走进复旦,复旦校园换上新装,迎接“萌新驾到”。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复旦本科新生中“00后”超过75%,作为新生主力,他们似乎更加张扬、敢于表达,也更有主见,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表示,拒绝被贴上标签,“标签不论好坏,都是一种束缚,我们更希望‘做自己’。”
留学复旦,保加利亚男孩爱看古装剧
“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同学!”这句悬挂于学校正门之上的标语传达着复旦大学开放包容的姿态。今年,踏入复旦校门的300余名外国留学生本科新生来自5大洲、46个国家,其中200余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复旦,他们不仅可以投入专业学习,也将获得认识上海、体验中国的多种机会。
来自保加利亚的留学生张炳辰操着一口流利的中国话,标准的程度即使仔细分辨也难以辨别,“我的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保加利亚人。”耳濡目染中,张炳辰从小便深深爱上了中国文化,“最近刚刚追完《延禧攻略》。”他说,自己特别爱看古装剧,最喜欢的还是《射雕英雄传》。
高中后,张炳辰进入索非亚孔子学院,正式系统地学习汉语。凭借自身的语言天赋,短短五年时间,张炳辰便练就一口标准而又流利的中国话,成了一个中国通。
然而问起来到中国的原因,小伙子却腼腆地表示,中国美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北京烤鸭、小笼包、火锅……中国好吃的实在是太多了,我有一个中国胃。”就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张炳辰希望未来能为中国与保加利亚两国友好交流,做出贡献。
在现场,身着不同颜色衣服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不停忙碌着。志愿者告诉记者,今年,本科生迎新系统首次实现基本页面双语化;入学教育考试、新生调查问卷、一卡通照片上传、校园卡预充值等外国留学生新生需要网上完成的业务也都实现了双语化。“不过留学生们可能不怎么用得到,因为他们的中文太好啦!”
高分学霸,只为心中理想
如果说考入复旦大学的是一群学霸,那么今年以606分考上复旦医学院临床八年制专业的张超尘就是学霸中的学霸。很多人诧异,如此高分为何偏偏选择学医?
“不是考了高分选择学医,而是为了学医才逼着自己考了高分。”就读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青浦分校时,同班同学课间突发急病,老师指派张超尘照顾他,“看着全身瘫软的他,我却无能为力,我觉得很难过。”就此学医的种子在张超尘心中萌芽。为了确保自己一定能被医学院录取,张超尘高中三年从不懈怠,最终如愿以偿。
张超尘还是一名“医三代”,妈妈是一名针灸师,叔叔是神经外科医生,爷爷则是肿瘤内科的老中医,当初得知孙子要报考医学,老人家只说了一句,“学医很苦,你想清楚就好。”
“虽然可能会不容易,这个行业也确实有一些困难,但凡事不能只想着难处,总要有人去克服、去奉献、去一点点改变。”最近,由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外科教授舍温·努兰撰写的《生命的脸》成了张超尘爱不释手的读物,“我希望未来能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书里的临床病例特别有意思。”显然,张超尘已经为他未来的八年学习生涯做好了准备。
五大书院创意迎新,“00后”有自己的生活准则
在复旦校园间穿梭,由学生绘制的老校长卡通形象在迎新日当天成为了新生们热门的合影点。“老校长文化是复旦先贤的缩影,也是复旦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负责迎新的学生告诉记者,今年还有很多新创意登场,助力新生们放飞梦想。
“新的世界已向你写下邀请函……你要努力,你要勇敢,做自己。”暑假里,随录取通知书寄出的还有一张“寄给未来的自己”素色明信片,校方邀请新生们为明信片上的校园建筑涂上心中的色彩,并写下对大学生活的期待。今天报道时,来自新疆的杨百灵取回了这张一个多月前写给自己的明信片。“很有意义的活动,这好像一个标志,为我的大学生活正式拉开了序幕。”杨百灵说。
笔记本、便签本、水笔……由学生自主设计的系列主题文创内容,以书院五彩标志色和老校长为元素的产品制作成了实物,汇集为“书院大礼包”,兼具了美观与实用的新生礼物异彩纷呈。
此外,学长学姐们围绕老校长故事和复旦历史自编自导自演的系列“大师剧”,在接下来的迎新季也将面向新生接连上演。
统计显示,今年复旦本科新生中“00后”比例超过75%。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不希望被标签化”“不喜欢‘主见、独立’这类看似褒义的词汇”。不喜被贴标签、拒绝刻板印象、渴望活得自由,相信拥有自己生活准则的“00后”会为复旦校园带来新气象。
作者:李晨琰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丨摄:李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