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办法》,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包括在报刊、电视、互联网上刊发或播报的,具有广泛网络传播的优秀原创文章、影音、动漫等作品,其中原创文章字数不少于1000字。同时,《办法》对网络文化成果的发表媒体、传播效果也都有较为细致的规定
■ 不少学者认为,如果实施这一规定,仍然需要严格的评价细则,在确保学术性和质量的前提下,还必须甄别所谓“10万+”的真假,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这一规定的意义,那就是用优秀的学术能力形成对社会的文化引领力
■本报记者 姜澎
近日,浙江大学发布该校《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在高教界和学术界引发热议。记者昨天在采访中发现,沪上一些高校早已将网络文化成果列为评估教师工作业绩的依据之一。不少学者表示,这是当下高校发挥社会影响力必须承担的责任,确实可以纳入评估标准,但这一部分可以作为增量依据,不能完全替代学术标准,而且在试行过程中应有严格标准。
网络文化成果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
据浙江大学官网发布的消息,该校日前发布 《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 (试行)》(以下简称 《办法》)明确,浙大在校师生在媒体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网文将可认定为国内权威、一级、核心等学术期刊论文,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
根据该《办法》,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包括在报刊、电视、互联网上刊发或播报的,具有广泛网络传播的优秀原创文章、影音、动漫等作品,其中原创文章字数不少于1000字。同时,《办法》对网络文化成果的发表媒体、传播效果也都有较为细致的规定。例如,文化成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求是》杂志刊发,并形成重大影响的作品,可申报认定为等同于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刊发;在《新华每日电讯》《参考消息》《半月谈》 和中央电视台等央媒及其“两微一端”发表并形成较大影响的,可申报认定为等同于国内一级学术期刊刊发;在包括新浪、搜狐、网易在内的重要商业门户网站及其“两微一端”上刊发转载并产生较大影响、形成较大网络传播的作品,也可申报认定为等同于国内核心期刊刊发。
“重大网络传播”指作品被不少于20家主流媒体及其网站、“两微一端”以及重要商业网站及其“两微一端”刊发、转载。“较大网络传播”是指作品被不少于十家主流媒体及其网站、“两微一端”和重要商业网站及其“两微一端”刊发、转载,其中微信公众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10万人次;头条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40万人次。
网络成果纳入考核,是迟早要面对的问题
“其实在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教师发表的网络文化成果被纳入评优评奖的依据之一,早就在试行了。只不过,这是一个增量标准,而不是替代原本的学术评价中的某些依据。”沪上某高校一位教授告诉记者,因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学术评价是否该把网络成果纳入,是迟早要面对的问题。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谢耘耕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高校的影响力分为三种: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往往是通过核心期刊论文等方式在学术圈里传播,社会影响力则往往取决于学者在社会公众中传播的能力,国际影响力则包括了前面两者。
在他看来,高校教师除了教书育人,还承担着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对科学家来说,他们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科普工作,而人文社科领域学者的工作则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浙大这一规定只不过是将这一功能通过量化的评价标准提出而已。不过,他也坦言:“学术有学术的标准,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符合学术评价标准,这只不过是底线,在这一基础上,才可能有优秀的网络文化成果。”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熊庆年教授称,随着大学校园越来越开放,不少学科与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比如经济金融等学科,固然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但是对社会的贡献显然也越来越重要。如何评价这些学科的学者,除了学术标准以外,确实也应该考虑社会影响力。近年来,一些国家重要的科技奖项将科学家的科普纳入评奖标准,不少高校在评价理工科教授时,将他们对于国家重大工程的贡献,或者是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重要问题也纳入考核,同样,人文社科类学者对于社会的影响力也应纳入考虑。
考评网络文化成果,仍需严格的评价细则
这一实施办法公布后,有网友提出,对于那些阅读数超过10万人次的网络文化成果,学校如何验证其真实性学术性?针对这一质疑,浙大相关负责人回应称,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必须是由浙大党委宣传部每年牵头组织专家委员会认定的。而且,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运用正确的思想文化对各种社会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引导。
虽然网友议论热烈,但是,不少青年学者认为,浙大这一举措有助于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调动教师参加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并扩大学校在媒体的影响力。
复旦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臻说,现在有很多有思想、有专业知识,也愿意和社会大众分享的高校教师,浙大这一做法具有导向意义。而且,真正热爱研究的人和热爱在网络上发表文章的人是不会在乎网络发文是不是“等同于一篇C刊论文”的,毕竟在严肃的传统媒体上,或者是这些媒体的“两微一端”发表文章并不是那么容易。
事实上,即便是学界大咖的博文,要实现“10万+”阅读数也不是那么容易。不少学者接受采访时称,如果实施这一规定,仍然需要严格的评价细则,在确保学术性和质量的前提下,还必须甄别所谓“10万+”的真假,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这一规定的意义,那就是用优秀的学术能力形成对社会的文化引领力。